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香港最強大後盾、持續發展的最大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措施,推動香港把握國家「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發揮獨特優勢貢獻國家。筆者認為,上述施政方向除有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外,更能進一步鞏固香港的獨特優勢,創造商機和經濟回報,對香港的長遠發展而言,做法絕對正確。
把握內地企業「出海」機遇
面對全球貿易秩序重塑,內地企業不再聚焦已發展市場,而是轉向積極開拓具更佳潛力的新興市場,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就衝破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建議,把握內地企業「出海」步伐明顯加快、戰略重心轉向開拓新興市場的契機,用好香港出口平台的優勢,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事實上,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窗口,可以發揮的功能確實一點都不小。舉例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香港為有意「走出去」的內地企業和有意投資海外的中國投資者提供了便利而穩健的融資平台。無論是基建項目的債券發行,還是企業跨境收購的資金流動,香港都以其高度成熟的金融制度與專業服務,為不同規模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撐。而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高效的專業服務人才,都有助內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面對綠色金融領域發展迅速,香港可藉此發揮自己的優勢,成為「一帶一路」項目可持續發展融資安排的對接平台,為環境與經濟帶來「雙贏」的局面。李家超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亦建議,大力推動碳排放核算服務發展,助力「出海」企業滿足國際對綠色貿易的減排要求和標準,亦會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共同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香港合作平台。
為了進一步推動內地企業「出海」,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更提出整合香港的駐外地辦事處,包括投資推廣署、香港貿易發展局和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組成一站式的「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平台,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主動出擊,因勢利導搶抓「引進來、走出去」的種種機遇,既能確保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亦為香港的未來打下真正的「強心針」。
香港致力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事實上,香港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自由開放的市場機制、高度專業的人才庫以及中英雙語並行的文化環境,既可承接內地的發展動能,又能回應全球政經大局多變下的市場需求。就以「一帶一路」這個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為例,香港擁有的特質令我們在「一帶一路」合作進程中,不是旁觀者,也不是過客,而是一位深度參與、積極貢獻,並且從中受益的實踐者。
推動「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亦是中央賦予香港的一項重要使命。李家超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多項措施,加強香港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角色;他表示,特區政府會積極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港設立辦事處,而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亦會與東南亞的交易所深化合作,吸引更多東南亞發行人在香港第二上市,並鼓勵更多資產公司在當地發行產品便利配置香港市場。在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往合作方面,「一帶一路」辦公室會協調香港公營機構和學院,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士提供培訓。此外,政府亦會為香港專業服務業爭取更多機會配對「一帶一路」市場的商業項目,為專業服務業界開拓更多機遇。
亞投行聚焦發展中地區的基礎建設融資,目標是加快區內經濟發展,並且加深彼此連繫。一旦成功爭取亞投行在香港設立辦公室,香港在國際間的地位勢必有所提升,情況跟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的情況類似。不同範疇的國際機構在港設立辦事處,可吸引各地的專業人才匯聚香港,更可帶動更多國際會議和展覽在香港舉行,在方方面面為香港帶來正面助益。
國家全力支持 香港機遇不絕
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國際經濟格局正處於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的時候。世界在變,香港的經濟亦正處於轉型期,但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機遇明顯大於挑戰。香港要繼續以開放、多元、專業與創新的特質,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全力發揮自身優勢,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聯通世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