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炒青菜不黃、煎魚不破這麼簡單,全靠8個反常識技巧

avatar

藍莓卷

新聞傳媒
作者:

藍莓卷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還在靠「祖傳手感」做飯?

鹽放一勺還是兩勺憑感覺,燉肉加冷水還是熱水看心情,結果要麼炒青菜發黃出水,要麼煎魚破皮粘鍋,燉的排骨又柴又寡淡……

其實,廚房從不是「玄學現場」,每道家常菜背後都藏著清晰的科學邏輯。

搞懂這8個「反常識」科學原理,不用拜師學藝,新手也能做出餐廳級的色香味!

廚房從不是「玄學現場」,每道家常菜背後都藏著清晰的科學邏輯。(來源:images)

紅燒肉:炒糖色不只是上色,更是香味密碼

老一輩做紅燒肉總說「炒糖色是第一步」,很多人以為只是為了讓肉變紅好看——大錯特錯!

糖色才是紅燒肉「香到流油」的關鍵。科學原理在於,糖加熱到150℃左右時,會發生「焦糖化反應」:晶體糖分解成數十種帶焦糖香氣的物質,自帶濃郁甜香;同時糖色附在五花肉表面,形成「鎖汁膜」,燉制時牢牢鎖住肉汁,避免肉質變柴。

炒糖用「油炒法」最穩妥,小火慢炒至糖融化呈淺褐色,立刻關火加熱水沖開,千萬別加冷水,否則會濺油還讓糖結塊發苦。

老一輩做紅燒肉總說「炒糖色是第一步」,很多人以為只是為了讓肉變紅好看——大錯特錯!(來源:images)

炒青菜:鍋夠熱,菜才綠,鹽要最後放

炒青菜最尷尬的是,剛下鍋翠綠,端上桌就成「黃褐色」,出水又軟塌。問題核心是「鍋涼」!

青菜的葉綠素最怕「低溫久炒」,鍋溫不夠時,葉綠素中的鎂離子被有機酸替換,變成「脫鎂葉綠素」,顏色瞬間變暗黃,低溫還會讓水分持續流失。

正確做法是先燒鍋,直到手放鍋上方能感覺明顯熱氣,再倒油下青菜,全程大火快炒不超2分鐘,鹽一定要最後放,提前放必出水發黃。

炒青菜最尷尬的是,剛下鍋翠綠,端上桌就成「黃褐色」,出水又軟塌。問題核心是「鍋涼」!(來源:images)

燉排骨:冷熱水下鍋,決定湯色濃淡

同樣燉排骨,有人做的濃白醇厚,有人做的清湯寡水,差別全在「下鍋水溫」。

科學原理是排骨中的肌漿蛋白遇熱變化:冷水下鍋,溫度慢慢升高,蛋白質循序漸進溶解到湯裡,和脂肪乳化形成奶白色;熱水下鍋,高溫瞬間讓表面蛋白質凝固,鎖在肉裡,湯自然清澈。

想喝濃湯就冷水下鍋,大火煮沸轉小火燉1.5小時;想做清湯就熱水下鍋,撇去浮末小火慢燉。

同樣燉排骨,有人做的濃白醇厚,有人做的清湯寡水,差別全在「下鍋水溫」。(來源:images)

回鍋肉:先煮後炒,不是多此一舉

川菜師傅做回鍋肉,從不直接炒五花肉,非得先煮一遍。

有人嫌麻煩省略,結果肉又膩又不香。

原來五花肉脂肪含量高,直接炒只能析出表面油脂,深層油脂跑不出來。

先煮15分鐘,能讓脂肪慢慢析出減少油膩,更關鍵的是,煮過的肉表面水分少,二次炒時高溫引發「美拉德反應」,讓肉片邊緣焦香。

煮肉要冷水下鍋加料酒薑片,煮到筷子能戳透即可,放涼再切,炒時不易碎。

川菜師傅做回鍋肉,從不直接炒五花肉,非得先煮一遍。(來源:images)

煎魚:鍋燒夠熱,魚就不破皮

煎魚破皮是小白噩夢,其實錯不在魚,在沒等到「最佳下鍋時機」。

魚肉表面有大量水分,鍋溫不夠時,水分變蒸汽和油脂形成「水汽層」,魚皮就會粘鍋;鍋燒到七成熱(約220℃),魚皮接觸高溫瞬間定型焦化,形成「防粘膜」。

做法是鍋燒到冒煙轉小火倒油,魚下鍋前用廚房紙吸幹水分,抹層薄澱粉,底部定型3分鐘能滑動再翻面。

煎魚破皮是小白噩夢,其實錯不在魚,在沒等到「最佳下鍋時機」。(來源:images)

炒雞蛋:加溫水,才會蓬松嫩滑

同樣炒雞蛋,有人做的緊實老硬,有人做的蓬松像雲朵,差別在「加沒加溫水」。

雞蛋蛋白遇熱快速凝固,結構緊密口感就老;加溫水後,蛋液被稀釋,蛋白緩慢凝固形成無數細小氣孔,就像充了氣。

2個雞蛋加2勺溫水,朝一個方向攪勻,油熱轉小火倒入,底部凝固表面微稀時劃散,立刻關火,余溫會繼續加熱避免炒老。

同樣炒雞蛋,有人做的緊實老硬,有人做的蓬松像雲朵,差別在「加沒加溫水」。(來源:images)

煮麵條:加鹽點水,才不坨

煮麵條粘成團,只過涼水不夠,前面步驟更關鍵。麵條澱粉遇熱發生「糊化反應」,容易抱團。

煮面時加鹽,能讓澱粉顆粒穩定,減少糊化流失;中途點涼水,能讓澱粉暫停糊化,避免外爛內生;煮好過涼水,讓澱粉快速「老化」鎖住結構。

做法是水開加一勺鹽下面,煮沸加半碗涼水,重複2次,撈出後過涼水(拌麵必過,熱湯面不用)再拌料。

煮麵條粘成團,只過涼水不夠,前面步驟更關鍵。(來源:images)

燉肉:加山楂/蘿蔔,是天然嫩肉劑

燉牛肉、五花肉煮1小時還嚼不動,不用高壓鍋,加顆山楂或一塊蘿蔔就行。

肉纖維中的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堅韌難分解,山楂含果酸,蘿蔔含芥子油和澱粉酶,這些物質能分解結締組織,讓肉纖維鬆散,還能促進蛋白質溶解,讓湯更香濃,蘿蔔還能吸附多餘油脂。

燉肉時加1-2顆切開的幹山楂或一塊去皮蘿蔔,別加太多山楂,否則湯會酸。

燉牛肉、五花肉煮1小時還嚼不動,不用高壓鍋,加顆山楂或一塊蘿蔔就行。(來源:images)

原來做飯從不靠天賦,而是要摸清食材「脾氣」。

這8個反常識的廚房科學原理,沒有復雜術語,全是實操技巧。

下次做飯別再「瞎蒙」,對照著試一次,你會發現,炒青菜翠綠、煎魚完整、燉肉軟爛,家常菜的好吃,從來都是科學給的底氣!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緊急召回】哈瑞寶可樂軟糖驗出大麻!家長必看:如何識別受污染批次?
avatar
藍莓卷
七年鼻竇炎元凶竟是男友臭屁?醫生拆解「史上最離奇感染」真相!
avatar
藍莓卷
日本米價瘋漲民眾直呼食唔起,誰偷了日本人的大米?
avatar
藍莓卷
解密!「丼」字由中國古字變日本國民美食嘅前世今生
avatar
藍莓卷
「波」變炸彈!9 歲混血犬險釀慘劇 養寵家庭須知 5 大防範要點
avatar
藍莓卷
從教師到「霍亨索倫親王」:德國男子騙倒英王查爾斯?
avatar
藍莓卷
「老煙槍」竟是 4 歲孩童!泰國社會福利漏洞暴露,網民:生而不養天理難容
avatar
藍莓卷
西班牙機場「殭屍軍團」現象:旅遊熱潮下的社會隱憂
avatar
藍莓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