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全方位融合的今天,構建跨境養老協作體系已遠非單一的民生議題,而是關乎「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戰略性工程。我們面對的是香港即將在2039年進入「三人行必有一老」的超老齡化社會、澳門飛速增長的老年人口與廣東超過1300萬龐大基數的現實壓力。與此同時,超過40%的港澳長者意願北上養老,但醫療、福利、法律等領域的制度壁壘,卻使這一樸素的願望步履維艱。
當前大灣區養老領域面臨多重挑戰。醫療保障體系分割,港澳長者醫療券在內地大多無法直接使用,雖暫有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然而急救結算周期長達三個月,慢性病用藥標準不一,這些問題讓長者仍對部份跨境養老望而卻步。養老服務標準差異顯著,三地機構准入標準、護理資格互認、質量監管體系難以銜接,導致優質養老資源無法順暢流通。社會福利政策斷層,養老金、高齡津貼等跨境使用受限,長期護理保險未能對接,使長者在選擇跨境養老時顧慮重重。法律保障存在空白,跨境監護權認定、服務合同糾紛解決等缺乏明確規範,這些制度性障礙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阻礙了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建設進程。
破解困局,關鍵在於進行系統性的制度創新。首要任務是建立權責清晰的多層次協調機制,設立專項小組,從頂層破除行政與法律的「隔離牆」。在最具迫切性的醫療領域,創新銜接機制是基石,其核心是大力推動電子醫療券的跨境通用與即時結算,這不僅是技術聯通,更是建立三地公共服務互信、實現「民生通」的里程碑。同時需要擴大「港澳藥械通」清單,建設安全可靠的5G遠程會診平台,在數據合規前提下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共享。
在服務標準方面,應制定大灣區統一的養老機構評級標準,建立跨境聯合監管機制,通過「對標-認可-提升」的漸進路徑實現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此外,還需完善資金保障體系,參考廣東計劃讓大灣區定居長者可無而須返港而領取高齡津貼或長者津貼,可考慮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並提供相應的土地與稅收政策支持。這些措施將共同構建起一個涵蓋協調管理、醫療保障、服務監管和資金支持的全方位協作體系。
在實施路徑上,建議採取試點先行、分階段推進的策略。未來兩年可續在重點區域開展試點,突破醫療券跨境使用、機構准入備案等關鍵政策;隨後將成功經驗擴展至更多城市,不斷完善服務網絡;最終實現大灣區全域覆蓋,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成熟模式。這個過程需要注重風險評估與駕馭,通過多元化投入機制化解財政壓力,藉由跨境聯合監管保障服務質量,利用利益補償機制促進社會融合,依靠過渡期安排實現法律銜接。
這項制度創新將產生顯著的綜合效益。一方面能為港澳長者提供多元化養老選擇,促進社會融合;另一方面可帶動銀髮產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預計到2030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2萬億元。更重要的是,這將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提供新的注腳,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此項探索,其意義遠超養老本身。它是在「一國兩制」的實踐平台上,用制度的智慧與溫度,將三地的差異轉化為互補的紅利,為大灣區居民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安享晚年的共同體。我們堅信,通過制度創新與務實推進的有機結合,大灣區的成功實踐,不僅將溫暖千萬家庭,更將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治理貢獻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與「灣區智慧」。筆者建議鼓勵各地方政府、社會機構等積極參與實踐探索,讓大灣區長者早日享受制度創新帶來的福祉。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養老協作:制度創新與實施路徑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國泰航空於4月28日正式開通香港往返新疆烏魯木齊的定期航班,標誌著香港與內地及中亞地區的空中走廊進一步擴容。此舉不僅是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關鍵一步,更通過新疆作為「一帶一路」核心樞紐的角色,推動三地經貿、文化及物流的深度融合,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筆者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錨”,以創新活力與制度彈性引領全球資源配置與技術變革。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突破、區域融合與國際化佈局為抓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卡脖子”材料與技術的自主能力,以及重塑全球供應鏈規則,大灣區將在“雙重循環”格局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筆者建議通過系統性立法,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未來十年的影響將是變革性和結構性的。這種制度性突破不僅將為香港的發展與財政健康提供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更將深刻重塑大灣區的經濟生態。以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在跨境法律協作方面的試點經驗為例,這些實踐為系統性立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和借鑒。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正迎來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不僅在於地理毗鄰與基建聯通,更在於制度創新這一最大紅利。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格局,如何通過法治創新破解要素流動壁壘、實現規則協同,成為推動區域深度融合的關鍵命題。筆者提出系統性立法構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戰略回應。該系列提案以數據、資金、人才與規則四大流動為核心,旨在構建統一、高效、開放的大灣區治理新範式,亦可為港澳協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港車北上 10 月 13 日起免申請禁區紙,年慳 540 元,惠及逾 10 萬車輛。新申請人獲發電子批准信即可出行,配合免預約新政,跨境遊體驗再升級。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北部都會區」正面臨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格局下的制度性摩擦,北都亟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構建跨境產業協同新範式。這不僅關乎香港本地的產業升級,更承載著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提供制度試驗場的重要使命。
在全球競逐太空與低空經濟的戰略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面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歷史契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國際航天創新樞紐"規劃與大灣區的"低空經濟規則體系"構想,需從"雙軌並行"升級為"空天一體"的深度融合,以構築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優勢
筆者主張構建了一個以「國家級複合戰略」為頂層設計,以立法驅動與制度創新為核心手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標的、以北部都會區為關鍵試驗田的較宏大發展範式實現。筆者認為在百年變局下,國家與區域的競爭已從傳統的「點狀突破」升維至體系化競爭,未來國家的競爭力源於科技、產業、規則、文化與空間等多個維度的協同演進與系統集成。為此,筆者在國家立法題案中提出了「四維協同」的戰略框架,旨在將潛在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全球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