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養老協作:制度創新與實施路徑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在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全方位融合的今天,構建跨境養老協作體系已遠非單一的民生議題,而是關乎「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戰略性工程。我們面對的是香港即將在2039年進入「三人行必有一老」的超老齡化社會、澳門飛速增長的老年人口與廣東超過1300萬龐大基數的現實壓力。與此同時,超過40%的港澳長者意願北上養老,但醫療、福利、法律等領域的制度壁壘,卻使這一樸素的願望步履維艱。

當前大灣區養老領域面臨多重挑戰。醫療保障體系分割,港澳長者醫療券在內地大多無法直接使用,雖暫有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然而急救結算周期長達三個月,慢性病用藥標準不一,這些問題讓長者仍對部份跨境養老望而卻步。養老服務標準差異顯著,三地機構准入標準、護理資格互認、質量監管體系難以銜接,導致優質養老資源無法順暢流通。社會福利政策斷層,養老金、高齡津貼等跨境使用受限,長期護理保險未能對接,使長者在選擇跨境養老時顧慮重重。法律保障存在空白,跨境監護權認定、服務合同糾紛解決等缺乏明確規範,這些制度性障礙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阻礙了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建設進程。

破解困局,關鍵在於進行系統性的制度創新。首要任務是建立權責清晰的多層次協調機制,設立專項小組,從頂層破除行政與法律的「隔離牆」。在最具迫切性的醫療領域,創新銜接機制是基石,其核心是大力推動電子醫療券的跨境通用與即時結算,這不僅是技術聯通,更是建立三地公共服務互信、實現「民生通」的里程碑。同時需要擴大「港澳藥械通」清單,建設安全可靠的5G遠程會診平台,在數據合規前提下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共享。

在服務標準方面,應制定大灣區統一的養老機構評級標準,建立跨境聯合監管機制,通過「對標-認可-提升」的漸進路徑實現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此外,還需完善資金保障體系,參考廣東計劃讓大灣區定居長者可無而須返港而領取高齡津貼或長者津貼,可考慮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並提供相應的土地與稅收政策支持。這些措施將共同構建起一個涵蓋協調管理、醫療保障、服務監管和資金支持的全方位協作體系。

在實施路徑上,建議採取試點先行、分階段推進的策略。未來兩年可續在重點區域開展試點,突破醫療券跨境使用、機構准入備案等關鍵政策;隨後將成功經驗擴展至更多城市,不斷完善服務網絡;最終實現大灣區全域覆蓋,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成熟模式。這個過程需要注重風險評估與駕馭,通過多元化投入機制化解財政壓力,藉由跨境聯合監管保障服務質量,利用利益補償機制促進社會融合,依靠過渡期安排實現法律銜接。

這項制度創新將產生顯著的綜合效益。一方面能為港澳長者提供多元化養老選擇,促進社會融合;另一方面可帶動銀髮產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預計到2030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2萬億元。更重要的是,這將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提供新的注腳,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此項探索,其意義遠超養老本身。它是在「一國兩制」的實踐平台上,用制度的智慧與溫度,將三地的差異轉化為互補的紅利,為大灣區居民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安享晚年的共同體。我們堅信,通過制度創新與務實推進的有機結合,大灣區的成功實踐,不僅將溫暖千萬家庭,更將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治理貢獻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與「灣區智慧」。筆者建議鼓勵各地方政府、社會機構等積極參與實踐探索,讓大灣區長者早日享受制度創新帶來的福祉。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香港至烏魯木齊新航線:深化大灣區融合與一帶一路協同發展的里程碑
avatar
陳杰
粵港澳大灣區因應中美貿易長期停擺的深化策略與具體行動方案
avatar
陳承宇
系統性立法驅動: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十年的變革性經濟前景
avatar
陳承宇
立法驅動,港澳共贏:構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avatar
陳承宇
港車北上10.13起免禁區紙!年慳540元 惠及10萬車主 跨境遊更方便
建構「專精特新」跨境生態體系的創新路徑
avatar
陳承宇
港深聯動,空天一體:構築大灣區未來產業新高地
avatar
陳承宇
四維協同,立法驅動:論國家級複合戰略下的大灣區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新範式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