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權到太空權:中美權力版圖的歷史轉折與未來競爭

古代中國的水師,也多半只活躍於內河或近海,如長江、鄱陽湖等。元朝雖數次出兵日本、越南,但都以失敗告終。(圖:網絡翻攝)
二戰結束後,美國接手成為新的海上強權。靠著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浮動國土,美國能在世界任何海域展現國力,維持冷戰時期至今的全球優勢。 (圖:網絡翻攝)
在今天,誰能掌握太空,誰就能控制全球的通訊、導航、偵查與打擊鏈。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兩者都是國家安全的命脈,支撐精準導彈、無人機與部隊定位系統。 (圖:網絡翻攝)
在太空領域,美中之爭正全方位展開。美國成立了「太空軍」,而中國則有「航天部隊」。美國有SpaceX與Starlink星鏈系統,中國則推進「千帆星座(SpaceSail)」與「國網計畫」。 (圖:網絡翻攝)
中國的太空發射系統布局嚴密而多元,均各有分工: 甘肅酒泉:這是高緯度的發射中心,主要發射低軌衛星和神舟系列,專攻載人飛船任務。 山西太原:則負責高緯度的太空發射中心,主要發射與太陽同步軌的衛星。 (圖:網絡翻攝)
這些密集的「星群」,不只是商業通訊網,更是戰時通信、導航、甚至偵查的重要基礎設施。面對未來的戰爭可以說誰擁有了星鏈,就等於擁有了戰略級的資訊優勢。 (圖:網絡翻攝)
而中國在火箭發射頻率、衛星製造、探月工程與低軌網絡的進展速度更是有驚豔全球的表現。美國目前仍占優勢的部分是在聯盟整合、監測網路與商業太空的規模上較優於中國。 (圖:網絡翻攝)
這場中美之間的「太空權」競賽,實際上就是新世紀版的「海權之爭」。也是一場改變人類未來格局的太空超級競賽的開始。 (圖:網絡翻攝)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