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艘自造潛艦「海鯤號」(Narwhal)是一項橫跨七國合作的軍事計畫。由美國軍火商提供魚雷、潛射導彈的戰鬥系統與聲納裝備;英國政府批准了多項潛艦關鍵技術的出口許可;韓國、澳洲、印度、西班牙與加拿大則派遣工程技術人員來台提供專業支援。
而德國與日本作為全球柴電潛艦製造的領先國,因與中國大陸存在龐大的經貿往來,所以並未參與台灣這次的潛艦計畫。這使得「海鯤號」的技術來源呈現了「多國拼接」的格局。雖然這次的造艦,對台灣來說是一次「外事」上的突破,但也為後續整個造艦的系統整合埋下最艱鉅的挑戰。
台灣首艘自造潛艦「海鯤號」(Narwhal)是一項橫跨七國合作的軍事計畫。由美國軍火商提供魚雷、潛射導彈的戰鬥系統與聲納裝備;英國政府批准了多項潛艦關鍵技術的出口許可;韓國、澳洲、印度、西班牙與加拿大則派遣工程技術人員來台提供專業支援。
而德國與日本作為全球柴電潛艦製造的領先國,因與中國大陸存在龐大的經貿往來,所以並未參與台灣這次的潛艦計畫。這使得「海鯤號」的技術來源呈現了「多國拼接」的格局。雖然這次的造艦,對台灣來說是一次「外事」上的突破,但也為後續整個造艦的系統整合埋下最艱鉅的挑戰。
潛艦製造計畫的核心人物是黃曙光上將(前海軍司令),自 2016 年起擔任「潛艦製造小組召集人」,主導技術引進、系統採購與國際協調。然而在「海鯤號」尚未完成戰術測試與潛航驗證的關鍵時刻,他於 2025 年請辭,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此外,多家臨時成立並得標的技術顧問公司,被揭露與政府層峰或專案召集人存在親屬或親信關係,這令台灣在野黨相當質疑該計畫,可能涉及的酬庸與貪腐問題。這些爭議一直存在至今並未查明。這也凸顯了台灣在整個軍工制度上存在著制度化與專案監督的問題。
「海鯤號」的總造價約為新台幣 493 億至 523 億元(約 16.4 - 17 .4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先進的「蒼龍級」潛艦造價近三倍。
分析其成本昂貴的原因:
1. 因是起步建造,缺乏經驗
因為台灣從未建造過驅逐艦,更無潛艦製造經驗。為推動首艘潛艦計畫,必須先投入巨額經費添購專用設備與工具機,並支付技術授權與顧問費用,這些費用幾乎全部集中在首艘原型艦上。
2. 多國系統整合的高技術難度
來自美國、英國、及其他五國的裝備系統差異相當大,造成介面複雜,軟硬體協調工程龐大,也就導致整合成本就相當昂貴。
3. 政治與戰略風險溢價
關鍵裝備採購需經跨國談判與出口管制審查,自然會增加時間與經費,使得整體造艦成本也就相當高。
全球領先的柴電潛艦在設計上有幾個共通特徵:
第一,配備 AIP(絕氣推進系統)與先進鋰離子電池,以提高水下續航力與航速。
第二,外部採淚滴型船體 ( Tear Drop Hull )、消音瓦與先進推進系統,內部使用浮筏隔振器與減震墊以降低機械噪音,中國在這方面就更進一步發展成「電子噪音抵消系統」。
第三,潛艇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紀律與心理素質與體能訓練。因為人員要長期在封閉的海底環境中工作,要保持嚴格的紀律,包括輕聲細語的交談、移動方式的規範、避免金屬撞擊,就連上廁所都要有所規範……。可以說一定要做到整體的同心合力,才能成為隱密在海底的狙擊殺手。
德國以燃料電池 AIP 系統著稱,其 212A 型潛艦靜音性能優異,適合沿岸淺海作戰;日本在引用瑞典AIP系統後再自行開發鋰離子電池,使潛艦具備深海長航能力,適合遠洋任務;而中國大陸早期則引進瑞典 AIP 技術,如今已可以大規模量產 039 系列潛艦,而最新的 039 C 型採降迴波帆罩與潛射遠程反艦飛彈,在區域的深海作戰能力就已趨成熟。
海鯤號的優勢在於其武裝與聲納系統。它配備美國 MK48 Mod 6 AT 重型魚雷與西方成熟的聲納偵測技術,具備一定的攻擊能力。然而,它所缺乏的是AIP 系統與先進靜音技術的消音瓦,在水下續航與靜音系統的表現上與德、日、中的主力柴電潛艦就有顯著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潛艦數量與中國大陸的相對懸殊,在台灣海峽如此狹窄、監控密集的水域,單艘潛艦若缺乏戰略縱深與支援,到了戰時就極易陷入被動,甚至成為「海底棺材」。
中國海軍除了在大陸沿岸有大量火箭軍的導彈和空軍戰鬥機支援第一島鏈的「反介入 / 區域拒止 A2 / AD」的海上優勢外。並呈現三層疊加結構:
西方將中國海軍定位為三種海軍:
「第一海軍」是解放軍的正規海軍,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艦隊,包括航母戰鬥群與戰略核潛艦,具備「藍水遠洋」作戰能力。
「第二海軍」正式名稱是海警局,為數百艘大型武裝海警船,具備水砲,機砲到軍用直升機,其噸位超過許多小國的正規軍艦,在灰色地帶執行主權巡航。西方稱這是「非戰爭軍事行動」。
「第三海軍」則由逾 50 多萬艘具通訊設備,受過軍事訓練的漁船,其中多艘漁船會武裝成海上民兵。因為漁船在灰色地帶作業 ( 捕魚 ) ,更方便進行偵察、監視及非正式的封鎖行動,並具宣示主權的意義,曾經在95 / 96年台海危機時就包圍過台灣的基隆港。這種是模糊的海上先鋒隊行動,更讓他國海軍無法用軍事手段處理,如果出現意外事件時,更可以讓中國在衝突升級上掌握了主動權。
所以根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有三種海軍。中國綜合這三層海軍的疊加力量,並相互配合,這對歐美 / 日本在南海、台海、東海,都使得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佔了主動性的優勢。
美國與盟邦的海軍目前唯一的優勢在核潛艦的質量和航母戰鬥群的數量,具有全球部署的投射能力。美國因為全球遠洋戰略需求,自二戰以後就不再造柴電攻擊潛艇 SSK,所以美國海軍所依靠的是核潛艦(核動力攻擊潛艇SSN、核動力彈道導彈戰略潛艇SSBN ),在技術、靜音、速度與全球海洋部署能力上仍領先中國。其「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艦,則逐步由「哥倫比亞級」取代,其可攜帶最多 192 枚核彈頭導彈,在西太平洋與琉球海溝對中國本土構成強大的戰略威懾。目前中國的 094/094A 型 SSBN 與美俄仍有差距,但外界預期下一代 096 型在靜音性能與彈載量上將有明顯躍升。西方專家都在觀察中國下一代的 096 型核潛艦在靜音性能和核彈量的技術突破。這將會使得中國海軍的核威攝力能夠跟美俄平起平坐。並且以目前中國陸基東風31 到41 至61 的洲際導彈,對美國就是一大威脅。
中美做為核武的兩大強國,並且隨著中國的軍事力量,直逼美國的情勢下,這會使得美國為台灣出兵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因為當雙方都會避免爆發慘烈的毀滅性全面戰爭發生時。台海間的較勁只會朝向和平解決。
預期未來全球海軍科技的發展領域,必然是朝向艦艇和人工智能的結合。而未來的水下戰略競爭,也不只限於柴電或核潛艦本身,而是會發展到無人艦艇與人工智慧的運用。配合正式海軍的協同作戰,改變了新一代的作戰模式,美國經自行測試過的大型無人艦艇,已達到95%的自主航行能力。
而目前美國與中國都在發展無人艦艇的編隊、無人艦艇 ( USV)與無人潛航器 ( UUV) 。美國發展遠洋化大型的1000噸到2000噸的遠洋有自主聯合作戰能的艦艇。而中國所建造的是大量的五十噸至一百噸級的無人快艇,在第一島鏈做反區域介入之用,在近海偵察和進行「蜂群作戰」的準備;而歐洲的俄烏戰場上,就曾出現過這種自殺式無人快艇,應對「不對稱打擊」時的毀滅性攻擊。
由此可知,無論是中美兩大國,或是西方列強,在面對未來的戰爭,就是一場軍事科技的競賽與晶片、量子運算和 AI 研發能力的一較高下,同時這將決定未來全球海權大國的領導地位。
「海鯤號」是台灣首艘象徵自主研發的潛艦,它造價高昂,卻背負著技術風險與政治的爭議不休。在面對中國潛艦的規模與技術不斷的進步,以及美國核潛艦的全球部署優勢時,台灣將如何面對戰略縱深的疑慮,以及財政負擔的盤算,最重要的還是要如何突破目前的技術瓶頸。
台灣的自建潛艦計畫若要真正轉化為實質戰力,而非政治象徵,目前最重要要思考的問題,除了是要能持續改善技術與訓練外,更需要的是強化目前的軍工制度與戰略規劃。
相關推薦
台灣自製潛艦(IDS)計畫一波三折,其核心人物,「國安會」諮委黃曙光28日請辭。黃曙光從台海軍司令、參謀總長到國安會諮委,長期擔任專案小組負責人,其去職引起各方關注。知情人士表示,從賴清德上任後,潛艦主導權逐漸回歸台海軍司令部,黃曙光「欽差大臣」重要性早已大不如前。如今黃曙光請辭公職,對測試中的原型艦海鯤號或未來量產計畫,影響仍需觀察。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