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結果
「潛艦」
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川崎重工業」,昨(14)日在神戶市造船廠,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鯨級」潛艦「蒼鯨號」舉行下水典禮。報導說,蒼鯨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六艘「大鯨級」柴電攻擊型潛艦,造價約736億日圓,預計將在2027年3月服役,希望能強化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第一島鏈的活動能力。
軍聞網站「Naval News」11日報導,美國海軍將自明年起,啟動夏威夷珍珠港-希肯聯合基地的碼頭、乾塢與整建升級工程,以便未來讓「傳統迅速打擊」(CPS)極音速武器的朱瓦特級驅逐艦,以及維吉尼亞級攻擊潛艦擴大進駐,強化印太地區的部署能量。
綜合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及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9日報導,根據美國政府問責署(GAO)最新報告,美國海軍為解決維修需求,得從停飛的F-35、F-18戰機以及潛艦上拆取零件「殺肉來用」,問題根源爲國防部沒有取得武器系統完整數據的權利,導致海軍維護人員必須完全仰賴原廠供應零件,大幅延長維護時程。
美國軍聞網站《Naval News》報導,美國造船巨擘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集團(HII)旗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宣佈,最新一艘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麻薩諸塞號」(USS Massachusetts, SSN 798),已完成其首次海試。 在為期數天的海上測試中,「麻薩諸塞號」完成了服役前的多項關鍵驗證,包括首次下潛至水下,以及在水面與水下進行高速機動等科目。在返回造船廠進行最終測試後,即將正式交付美國海軍。
台灣首艘自造潛艦「海鯤號」(Narwhal)是一項橫跨七國合作的軍事計畫。由美國軍火商提供魚雷、潛射導彈的戰鬥系統與聲納裝備;英國政府批准了多項潛艦關鍵技術的出口許可;韓國、澳洲、印度、西班牙與加拿大則派遣工程技術人員來台提供專業支援。
美國軍事新聞網站《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USNI News)9月29日報導,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公佈的照片證實,可攜帶154枚長程「戰斧」巡弋飛彈的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核動力潛艦「俄亥俄號」(USS Ohio,SSGN-726)上週巡弋太平洋期間,於23日抵達菲律賓蘇比克灣,並與潛艦支援艦法蘭克凱博號(USS Frank Cable,AS-40)一同停靠位於該處的前美國海軍基地。這是在中國「福建號」航空母艦首次成功完成艦載機彈射起飛和攔阻降落測試後,美國海軍刻意公佈這項消息,展現軍力意圖十分明顯。
台灣自製潛艦(IDS)計畫一波三折,其核心人物,「國安會」諮委黃曙光28日請辭。黃曙光從台海軍司令、參謀總長到國安會諮委,長期擔任專案小組負責人,其去職引起各方關注。知情人士表示,從賴清德上任後,潛艦主導權逐漸回歸台海軍司令部,黃曙光「欽差大臣」重要性早已大不如前。如今黃曙光請辭公職,對測試中的原型艦海鯤號或未來量產計畫,影響仍需觀察。
台灣防務部門耗費巨資打造自製潛艦,今年11月交出第一艘艦的期程備受各界矚目。不過負責建造的台船17日證實9月海測無法完成,強調所有測試都必須在安全第一的考量下執行,若不安全,決不強行實施下一步驟,但台船仍稱「將力拚11月交艦」。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道,原先駐守的康乃狄克州格羅頓基地的維吉尼亞級核子攻擊潛艦「印第安納號」(USS Indiana),自22日部署夏威夷的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
日本海上自衛隊24日在九州長崎縣外海,首度偵獲舷號「841」的解放軍最新型潛艦救難艦,25日確認該艦駛入對馬海峽並朝日本海航行。
據軍事網站《Army Recognition》報導,美國海軍在2026財年預算中,正式編列了第三艘哥倫比亞級(Columbia-class)彈道導彈核潛艦的採購資金。這艘被命名為格羅頓號(USS Groton, SSBN-828)的潛艦,是美國為汰換老化中的俄亥俄級(Ohio-class)艦隊、將海基核威懾力量現代化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