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不「夜繽紛」?

avatar

周美華

教育界
作者:

周美華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筆者近這兩年教了很多年青人不同課程的班別,發現大部份的年青人他們的性格都是內向,一般性格組合為70%內向及30%外向。偶爾也有性格外向比例較多的同學,但性格外向人數每班若佔六份一。筆者很好奇為何有此轉變?我們上一代的父母他們大部份都是性格外向而開朗的一代,為何現代一般的年青人性格偏向內向? 

與年青人詳談後,他們認為性格內向可以令自己更加專注,給自己更多的獨處時間去思考,在筆者心目中他們的性格只有優點與特點,不能歸納內向便是一個缺點,在某些場合中,性格內向可能反而有優勢,例如在群體激烈辯論當中,可冷靜下來遠離人群避免發生打鬥。但內向的同學們也認為沒有好好的說話來表達自己是會令「機會」走失。筆者認為這是不爭的事實,強而有力的說話是來自你的底層思想邏輯表現出來的,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是經過思考而表達出來,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的說話便發揮得淋漓盡致而被受聽者或「貴人」注重。 

而這幾年政府所舉行的「夜繽紛」活動是聚集不到人群,原因可能是現代的年青人因為性格內向而沒有外出的衝動。

有某些同學表示會說話讚美人的,是否等於「拍馬屁」?筆者表示會說話讚美人的是溝通中的潤滑劑,使聽者愉悅對你更傾心而有正面的印象,如說話去讚美人而令人對你印象加深,那你又何須吝嗇呢?當然實力比「拍馬屁」更為重要,但會讚美的「拍馬屁」也有三等,它們是「明拍」、「暗拍」及「神拍」,試問誰不喜歡聽好聽又讚美的說話呢? 

筆者再問這幾班年青的學生他們有多少個家庭成員,大部份是獨子或有一至兩個兄弟姊妹,甚少有三個或以上的兄弟姊妹,筆者有感內向的性格是從小培養,沒有那麼多的兄弟姊妹便自然沒有那麼多的溝通和與群體相處的機會,很多時在成長的道路中都是孤獨一人去面對前路,很容易想像到他們很難會有一顆兒的朋友外出遊玩。在面對困難時也沒有那麼多可以傾心吐意的對象,這可以推算出為何我們現在的自殺率那麼高。 

現代的中年人大部份都擁有眾多的兄弟姊妹,與人溝通的機會眾多自然外出消遣也多,80至00年代的夜繽紛處處可以見到人群。而這幾年政府所舉行的「夜繽紛」活動是聚集不到人群,原因可能是現代的年青人因為性格內向而沒有外出的衝動。加上新冠疫情那幾年的隔離,現代的年青人在成長當中也是孤獨的生活,他們大部份都是修心養性在家活動,所以在疫情後也很難見到一群群的年青人在街上遊玩,像是灣仔及蘭桂坊的酒吧也很難聚集很多的年青人。 

上一代的我們喜歡群體生活,而這一代因為兄弟姊妹數目很少,以至沒有太多群體的活動跟隨成長,因着這些元素大部份的年青人性格都偏向內向,我們的政府是否應更加需要積極鼓勵生育去平衡社會各方的人性心理狀況呢?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年輕不等於健康
avatar
林昌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