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清潔能源離不開中國稀土

avatar

藍莓日報

新聞傳媒
作者:

藍莓日報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紐約時報》當地時間6月30日,刊發一篇長篇報道文章,題為「未來能源競賽拉開帷幕,中國遙遙領先」。當美國總統特朗普於今年4月對華濫施畸高關稅之時,在稀土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立即發起反制,出台出口管制措施,而這些稀土磁鐵是用於電動汽車或風力渦輪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舉表明,世界可能面臨著這樣一個抉擇:要麼購買中國的綠色能源技術,要麼沒得用。

文章提到,中美兩國當前在能源領域的政策走向大不相同——中國正在向世界銷售清潔能源,而美國則在大力推動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發展。

圖為今年1月15日比亞迪「開拓者1號」滾裝船,在深圳港搭載5000多台新能源車準備駛往歐洲。( 新華社資料照片 )

在中國,去年安裝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比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還多,中國引領的清潔能源熱潮也正全球化擴散,眾多中企在巴西、泰國、摩洛哥、匈牙利等地建設電動車和電池工廠。而在美國,特朗普政府仍在竭力讓世界繼續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報道特別提到,中國目前不僅已經主導了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車和其他許多清潔能源產業的全球製造,而且每個月都在擴大技術領先優勢。此外,中國採取的一些措施,可能還會使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難以追趕上。

印度塔塔電力(Tata Power)首席執行官普拉維爾·辛哈(Praveer Sinha)說,「中國的規模太龐大了」。他的公司在印度南部的一家高科技工廠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但幾乎完全依賴中國製造的硅來生產這些電池板。「龐大意味著絕對優勢,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之競爭。」

《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美國在清潔能源發展上曾有機會領先,但由於政策波動和化石燃料產業的阻力,進展並不穩定,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則進一步削弱了對清潔能源的支持。

例如,2009年,奧巴馬政府開始為新興能源技術提供貸款擔保。特斯拉獲得了4.56億美元的貸款,這對其後來的成功至關重要;然後是Solyndra,這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獲得了總計5.28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擔保,但隨後破產,使納稅人承擔了損失。十多年以後,批評美國推動清潔能源的人士仍以Solyndra為例,證明可再生能源的「愚蠢」。

中國山西省的太陽能設施(左)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石油設施 。《紐約時報》

文章認為,事實上,全球能源正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成本下降使清潔能源更具競爭力,相較於美國,中國在這一過程中顯然佔據上風。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負責人李碩表示,「美國捍衛化石燃料經濟,而中國將成為低碳經濟的領導者。」

雖然世界上大部分能源仍來自化石燃料,但隨著各國試圖應對氣候變化的危險,一直在穩步採用更清潔的替代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到2035年,太陽能和風能將成為電力生產的兩大主要來源,超過煤炭和天然氣。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美國的戰略或將讓中國佔據優勢——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不僅要求更清潔,還要求更廉價,而中國正蓄勢搶佔這一市場。

文章指出,十多年來,中國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甚至佔據了美國曾經領先的清潔能源產業的主導地位。2008年,美國生產了全球近一半的多晶硅,而多晶硅是太陽能電池板的關鍵材料。如今,中國的產量超過90%。同時,中國的汽車工業如今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超過了日本、德國和美國。

在此過程中,為削減製造成本,中國已經實現了工廠自動化,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每年安裝的機器人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是美國的七倍。除了在製造業和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外,中國還掀起了一場史詩般的清潔能源建設熱潮。

去年6月,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烏魯木齊太陽能發電場在新疆投入運營,其發電量超過一些小國維持其整個經濟所需的電力。而這並非個例,全球其他十座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也在中國,甚至還有更大的項目正在規劃中。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目前正在建設兩座電動汽車工廠,每座工廠的產量都將是全球最大汽車廠——德國大眾汽車工廠的兩倍。

美國已將清潔能源競賽份額拱手讓給中國

《紐約時報》感嘆,美國遲遲未能看清全局的樣貌,直到奧巴馬政府末期和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間,華盛頓的許多政策制定者才意識到,他們在清潔能源競賽中已經將如此多的份額拱手讓給了中國。

文章認為,美國在未來當然也可能改變方向,以後的政府可能會再次積極轉向清潔能源的研究和投資。然而,這將浪費寶貴的時間,中國多年前的投資如今正在獲得回報,且正在繼續投入資金發展國內能源產業,並將這些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紐約時報》認為,世界能源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對太陽能電池板、石油、核能和天然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這場全球競賽不太可能立即產生贏家,這可能在短期內對中美都有好處。

文章稱,「美國巨大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備仍然擁有眾多客戶,全球約80%的能源需求仍依賴化石燃料。」但人們普遍預計,這一比例將會下降。國際能源署預測,到本世紀中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在全球能源需求中所佔比例將降至60%以下。


相關推薦

核聚變清潔能源研發中國後來居上 美企:我們要輸了!
日本爆陰毒 擬以稀土助美抗中換關稅讓步
中國掐緊稀土「釤」令美國軍事供應鏈斷料
G7擬提聯手針對中國的稀土供應鏈草案
緬甸8.2級強震逾千人死亡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多地傳出災情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 國際社會馳援災區
avatar
藍莓日報
萬斯強登格陵蘭狂食閉門羮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