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略地位」正在翻轉,決定不在「海峽」,而是「太空」

avatar

楊海平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楊海平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回顧過去人類傳統戰爭的發展史,從陸地打到海洋的艦艇、航母。再打到空中的戰機格鬥、飛彈攻擊,都是一步步的將戰場移動到更遠的距離。然而,21世紀的未來戰爭,也將向更遠的太空延伸,仰賴太空科技的發展,邁入「訊息化作戰系統」的新紀元。 

近年,中美在各方面的競賽愈益激烈,台海局勢更是牽動國際焦慮。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未來決定台海戰爭勝負的核心,早已不是軍艦航母、戰機飛彈、島鏈中線防禦,而是決勝於更高、更隱密的領域。大家可能從未想過,太空會是未來的「主戰場」。如果解放軍選擇對台動武,美國又願意介入的話,還有一個可能性是,中美對決的勝敗關鍵在於「制太空權」的誰領風騷。 

在21世紀裡,所有「訊息化作戰」的能力都仰賴太空科技的運作。如通訊、導航、偵察、導引、資料鏈、戰場指揮……等等,如果沒有衛星,就沒有「軍事行動」,瞬間也會跌回20世紀的「傳統時代」。 

因此,中美兩國之間的角力,早已把太空視為「主戰場」,台灣的未來也被悄然「綁」在這場太空冷戰的勝負結果上。 

中國的「航母殺手」A2 / AD不是單靠飛彈,而是仰賴太空衛星

中國若對台動武,最大的戰略,就是以 A2 / AD(反介入 / 區域拒止),仰賴偵察和雷達衛星及北斗導航系統,監測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動向,封鎖美軍介入,再配合名震全球的東風 -17、東風 - 21D、東風 - 26B彈導導彈、鷹擊 - 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突破第一島鏈的防禦。但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成為航母殺手的先進武器,並非單靠火箭軍的威力,而是靠來自太空的「眼睛與大腦」撐起整個作戰系統。因為偵察衛星定位用於對美軍航母的位置。北斗系統則提供末端導引。衛星通訊系統用來維持火箭軍作戰網絡。換言之,沒有「太空」布局的能力,中國的A2 / AD 系統無法運作。 

美軍的戰力也「綁」在太空上的GPS、星鏈、ISR, 成為軍事的「生命線」

美軍若介入台海衝突,也只能在遠程介入。其所仰賴的是太空中的全球衛星網路、GPS、雷達、光學影像、通訊衛星來進行部隊的調動、戰機飛航、驅逐艦擺放的位置、無人機偵察飛行、精準導彈的命中、特戰部隊指揮,這些全都要依賴衛星傳輸訊號。也就是說,美國能否在台海形成有效嚇阻,取決於GPS 精準導航、光學上的雷達偵察衛星、全球通訊衛星網路、以及戰區 ISR 系統。所以只要是讓美國這些設備被摧毀,也就等同讓美軍束手就擒。因此,台海戰爭的第一擊,很可能不是導彈,而是,比誰先癱瘓或摧毀對方的;無論是低軌衛星或是中軌通訊,誰就拿下未來的戰場。 

由此可知,未來的中美「太空戰」,勝負決定於雙方即時的情報、監視、偵查(ISR) 的能力指揮與控制、通訊 ( C-2 )傳輸,這些全部都要靠太空中的衞星系統完成每一個任務。 

美國現在的策略是佈局大量的低成本的 Starlink系統,即使部分衛星被摧毁,整個網路仍能運行。 

而中國也在積極發展低軌通訊衛星(國網),以確保戰時的替代通訊能力。 

所以由此可知,台海如果發生衝突,中美的決勝點在「太空戰」分出勝負。誰先把對方的衛星「信息斬首」,將贏得第一島鏈的絕對控制權。讓對手回到「冷兵器時代」。 

1996年的台海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只是調整了GPS的精準度,以電戰機干擾中方雷達與通訊,就制止了解放軍再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一事件深深刺激北京,也讓北京意識到,如果沒有「太空」,就沒有台海戰爭的勝算。所以觸發中國在2004年啟動「空天一體」戰略,把太空與資訊戰視為國防的最高優先順序。優先發展太空反衞星武器、電子干擾、地面激光 / 雷射等高科技,建立與美國相同的(C4ISR) 系統,提升了整體戰鬥力。將偵查目標、指揮通信、武器導引、整個作戰武器平台整合為一。 

盡管近這二十多年來,中國在太空科技的發展取得驚人的進步,可是要論整體綜合太空能力,仍落後美國至少10年。 

當中國在神速進步的同時,美國也將衛星發射速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在2021年,美國發射一顆衛星需要21天,但是現在已經提升到27小時完成。這種能快速的重整能力,就是美軍最大的優勢,確保了美國在太空戰時,能在48小時內,更換關鍵的失效衛星,一直保持絕對的優勢。 

目前中美兩大國都在太空計畫投下巨資。可想而知,在中美的持續太空競爭下,也將決定台灣的最後前途。 

近這20年,中國太空戰力突飛猛進。在反衛星飛彈(ASAT)、電子干擾與地面雷射、北斗全球化、 C4ISR 網絡成熟,都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然而,美國仍保持相對的優勢,那就是星鏈與48小時遞補衛星。 

星鏈模式的「不癱瘓性」。是由SpaceX所提供了低成本的「星座」,使得美軍以量取勝。就算被擊落部分衛星,整體網路仍能迅速自我修補。 

另外是時間的優勢,美國可以在48 小時內補齊衛星數量。也就是說,若美軍在太空戰受損,兩天內就能完全恢復「戰鬥力」。這是中國目前尚未具備的「戰略韌性」。 

結論:太空競賽的勝負將決定台灣未來

台灣的命運,不在海峽、不在空域,而在太空。究竟會是美國太空網路被癱瘓,美軍難以介入台海。還是中國建立可斷美軍衛星的能力,台海嚇阻將崩解。這是目前中美兩國的努力目標。所以,可想而知,只要美國一直保持太空壓倒性領先,台灣才能「維持現狀」。所以,台灣真正的安全天花板,就是中美太空競賽的結果。

台灣要認清的真相是,所要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海上的艦隊或空中的導彈,而是來自深邃且看不見的「太空戰場」。若不理解太空,就無法理解台海;若不掌握太空,也無法掌握國家安全。 

台灣的命運,並非決定於哪一艘軍艦或哪一場選舉,而是決定於「中美太空冷戰」的勝負。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星鏈故障 馬斯克致歉
avatar
藍莓日報
伊朗尋求從GPS轉向北斗
avatar
藍莓日報
中美軍事爭霸競賽的決勝關鍵,從「地球」打到「太空」的主導權之爭
avatar
楊海平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