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爭霸競賽的決勝關鍵,從「地球」打到「太空」的主導權之爭

avatar

楊海平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楊海平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1世紀的大國競賽不再只是「地球上」領土「資源」的爭奪或傳統軍備競賽,而是橫跨科技、供應鏈、價值體系與國際規則的全方位角力。美國以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體系、開放創新的模式維持全球領導;中國則以「國家資本主義」與「超大型工程的動員能力」迅速追趕;歐盟、俄羅斯、印度等區域力量則各以其地緣與資源優勢尋求影響力。

這場競爭的核心戰場涵蓋了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能源轉型、海上航路、金融貨幣體系與全球治理架構、尤其是「太空探索」的競賽是新的戰場。然而,競爭的本質不僅是國力的較量,也是一套「全球制度模式」,決定科技標準走向,獲得認同的文明之爭,特別是在爭奪「太空的主導權」上,會牽動每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新格局中的生存位置。特別是中國近這20多年來投入巨大的國家資源,迅速提升發展太空的能力。

競爭的本質不僅是國力的較量,也是一套「全球制度模式」,決定科技標準走向,獲得認同的文明之爭,特別是在爭奪「太空的主導權」上,會牽動每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新格局中的生存位置。(圖:新華社)

故此,21世紀未來的戰爭,會在最安靜卻最致命的「星際」展開,這是未來戰爭的「最新前線」。

如果說20世紀的美蘇冷戰以古巴飛彈危機、柏林圍牆、與登月競賽為象徵。那麼21世紀的新冷戰,則是靜悄悄地發生在3萬6千公里之外的地球同步軌道上一爭高下。

現在中美兩國稱霸世界。美國所代表的是「自由市場」與「科技開放體制」,正與中國以「國家資本主義」為核心的「集中式科技工程」,展開一場全面性的戰略較量。這並不只是單純的火箭競賽,而是橫跨晶片、AI、量子、網路安全、5G、半導體、稀土供應鏈與全球衛星組網的「科技文明之戰」。誰能主導太空,誰就能決定21世紀世界的秩序。

中國在過去20年傾全國之力,投注前所未有的國家資源,推動太空計畫。從2003年首次發射載人火箭,成功佈署「天宮太空站」,其下一步戰略目標是在2035到2045年完成「全球太空強國」的目標。

北斗超越GPS 的部分包括 :北斗雙頻段訊號在「公開信號」的精確度已高於GPS,更能在更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維持定位,這對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意義。(圖:新華社)

中美關鍵技術競賽在於太空導航系統 中國的北斗 vs美國的GPS 的地緣政治延伸

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全球衛星導航 系統 )。開始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創造的 (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導航系統,1985年的俄羅斯GLONASS系統和2014年歐洲的枷利略系統,以及最新的2018年投入運轉的中國北斗3號導航系統。PNT就是全球衛星導航的核心概念,由三個關鍵功能組成:

P(Positioning)定位:透過衛星訊號計算出接收者的地理位置座標,例如:GPS導航、智慧型手機定位、、海空交通路線控制。

N(Navigation)導航:從定位延伸出移動方向、速度與最佳路徑,包括:車輛自動駕駛、航空與船艦路線導航、軍事行動的精準打擊與指揮。

T(Timing)計時:提供「精準時間標準」。這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重要的功能。所有衛星導航都會提供超高精度的原子鐘時間訊號,應用在:金融交易同步、電力網穩定控制、 5G / 6G 通訊基站、量測網路延遲、軍事時序同步(飛彈、部隊、通訊)。如果沒有 PNT,也就沒有現代化的社會。

所以PNT 可以說是地緣政治的戰略核心。因為它就是軍事行動的「數位羅盤」、全球通訊與金融系統的「時鐘」、交通與物流的「神經網路」、以及各國國防自主的「基礎主權」。而美國依賴的是 GPS,中國有北斗(Beidou),歐盟建構的是伽利略系統(Galileo)。

北斗超越GPS 的部分包括 :北斗雙頻段訊號在「公開信號」的精確度已高於GPS,更能在更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維持定位,這對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意義。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打造 GPS,建立全球標準;俄羅斯在80年代推出 GLONASS系統;歐洲則在2014年啟用 Galileo 而真正讓格局改變的是中國2018年建成的北斗三號系統。中國北斗系統是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最具優勢的挑戰者。在許多關鍵指標上,北斗已經超越GPS的功能。

北斗超越GPS 的部分包括 :北斗雙頻段訊號在「公開信號」的精確度已高於GPS,更能在更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維持定位,這對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意義。當運用在戰場時,就能隨時發送信息成為最大的優勢。同時,北斗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 地區也建立「監控站」和「網路基地」,同時其數量比美國GPS高出10倍,並已發展到非洲、中東、東南亞和中亞及南美洲。而在推廣商業合作的應用上,例如「智能交通」和「變形監測」,北斗的技術也已經在「一帶一路」受到歡迎,成為中國在全球推廣「衛星外交」的重要里程碑。而這些國家將北斗結合於智能交通、港口物流、橋梁監測、農業與氣候的精準測量上。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北斗所代表的是:物美價廉,並正在撼動美國的GPS地位。

中國全力所研發的「長征9號巨型運載火箭」。其推力據估已超越美國送阿波羅宇航員上月球的5號火箭強出400萬磅的推力。(圖:新華社)

重型運載火箭的哲學 絕對的推力 VS 可重復使用的優勢 中美不同的戰略思維

火箭是一國航太能力的象徵與上限。

中國與美國的火箭路線,呈現兩種文明的科學哲學 :

中國全力所研發的「長征9號巨型運載火箭」。其推力據估已超越美國送阿波羅宇航員上月球的5號火箭強出400萬磅的推力。憑這一點,足以確保了中國在太空所建立的「基地建設」和大規模月球和火星探索計劃,都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美國則是國家隊NASA和私營Space-X 聯合研發合作的模式,發展成可重複使用的「星艦」與「太空發射系統」( SLS )為核心。能重複使用就能壓低成本,提高頻率,拓展商業化,成為目前美國的優勢。而SpaveX的能重復使用技術,也是目前中國尚未能複製的「軍民融合模型」。如果中國將來要超越美國,就必須要在這方面尋求突破。

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太空基地」,因為月球南極每年約有200天的日照,可以用太陽能儲存水冰資源,利用水冰製造氧氣與氫燃料。最終將百萬噸貨物和上百萬人類送往火星移民,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圖:新華社)

月球與火星的兩個太空聯盟

如果說冷戰時代的登月是一場政治秀,那麼今日的月球競賽就是國際法,科技標準與未來資源的爭奪戰。

美國NASA 所主導的「深太空計劃」,一直以來都領先中國,可是就在這近幾年,美國卻面臨許多政治問題的挑戰,使得許多計劃和目標都在延宕中。

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太空基地」,因為月球南極每年約有200天的日照,可以用太陽能儲存水冰資源,利用水冰製造氧氣與氫燃料。最終將百萬噸貨物和上百萬人類送往火星移民,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

美國這個Artemis ( 阿特米斯 ) 計畫,就是在搶占月球南極的計畫。不過現在這個計畫則面臨國會預算的卡關,以及SLS與商業載具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造成進度嚴重延後,為中國製造了逐步追近的機會。

近年我們看到中國在航太發展上一連串的突破。 2024年5月嫦娥6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南極」採樣返回地球的壯舉。 接下來計畫在2026年嫦娥7號,進行月球南極探險。 2028年嫦娥8號,將再次登陸月球,為建立新型基地做準備。(圖:新華社)

中國嫦娥計畫成為穩健的「國家長期工程」

近年我們看到中國在航太發展上一連串的突破。

2024年5月嫦娥6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南極」採樣返回地球的壯舉。

接下來計畫在2026年嫦娥7號,進行月球南極探險。

2028年嫦娥8號,將再次登陸月球,為建立新型基地做準備。

而中國正準備在2030年前後,計畫由長征十號將兩名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

而中國和俄國在2021年簽署了一個「共同發展國際月球科研基地合作備忘錄」,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大型的「月球基地」。這項目合作的國家包括 :委內瑞拉、南非、巴基斯坦、埃及、泰國及東歐地區共17個國家。

這個由中俄主導 ; 共有17個國家合作的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 -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就是和由美國所主導的 (Artemis) 構成了世界兩個最強的太空競爭國際聯盟。所以,可以說,這場太空競爭已經變成了一場「國際聯盟規範」的競賽,所爭的就是制定未來幾十年後,在太空活動的國際規範權。

在這場競賽中,目前中美各自的深太空計畫是: 美國的「星艦無人太空船」準備在2026年探測火星。而中國的「天問3號」也準備在2030年左右具有往返火星的能力,採取樣本。

而中國與俄羅斯所組成的「ILRS 國際月球科研站」,只有17國一起合作。包括委內瑞拉、南非、巴基斯坦、泰國、埃及與東歐部分國家。(圖:新華社)

兩大國際聯盟的登場比拚競賽

以美國為主的Artemis 國際聯盟,共有 36個國家加入。多為美國盟友國家,如日、韓、歐洲、加拿大等。

而中國與俄羅斯所組成的「ILRS 國際月球科研站」,只有17國一起合作。包括委內瑞拉、南非、巴基斯坦、泰國、埃及與東歐部分國家。

可以說這是冷戰後,首次出現以「月球基地」為核心的兩大個國際科技陣營。那麼面對未來數十年的太空發展與競賽,究竟會由那一個陣營主導未來的太空規則,制定相關法律、礦產開採、月球主權的規範,就要看那一個陣營更勝一籌,就能成為主導。

不過,在太空科技材料上,美國因為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金屬,成為現在美國在與中國競賽中的「死穴」。這也絕對是當前美國戰略上的最大漏洞。(圖:新華社)

太空軍事化,必然是未來下一場戰略的主舞台

太空不再是「和平利用」的理想主義領域,而是中美都在布局的軍事高地。

中美兩大國正在分別在三個主要的領域發展:軌道作戰、電磁作戰、網路空間作戰。而中國則優先發展電子戰、網路攻擊和定向能雷射 / 激光武器的領域。同時雙方都有發展反衛星武器,作為戰略威懾,也就涵蓋所有傳統的導彈攔截、衞星補抓、電子干擾、發射欺騙信號和網路入侵等太空電子戰的必備能力。

不過,在太空科技材料上,美國因為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金屬,成為現在美國在與中國競賽中的「死穴」。這也絕對是當前美國戰略上的最大漏洞。同時,除此之外,美國的航天太空衛星所需要的關鍵材料如 : 砷、鎵、銦、鈦海綿也高度依賴中國進口。並從占有率從95%提升到100%。而鎳是57%、鍺是50%、矽是44%。

所以對美國來說,雖然在太空科技與人工智能研發上,超越中國。但是美國現在最大的隱憂是;中國握有稀土這張王牌。如果美國想要繼續維持領導地位,當務之急就是要馬上整合稀土開採的完整供應鏈,以及帶動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否則,很有可能中國在10-20年間超越美國。

中美目前的太空競爭,表面上看到的是在比火箭高度、導航精度、反衛星武器,但其背後則是一場文明模式的試煉。(圖:新華社)

結論: 太空競賽不是科幻,而是下一個中美兩強的決勝制高點

中美目前的太空競爭,表面上看到的是在比火箭高度、導航精度、反衛星武器,但其背後則是一場文明模式的試煉。美國的自由開放、軍民整合、商業航太主導的靈活運用,都是她現在佔盡優勢的條件。故此,如果中國想要超越美國,除了在目前的集中資源、國家工程、長期目標明確的方針下,繼續努力外,也要能走向更開放的政策,建立公平的社會規範,吸取美國成功的經驗,廣納世界一流的人才,必能加速中國的發展速度。

如果冷戰時代的登月是象徵國力的展現,那麼「新太空冷戰時代」將會成為世界強權實力的最終試金石。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伊朗尋求從GPS轉向北斗
avatar
藍莓日報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