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爭霸競賽的決勝關鍵,從「地球」打到「太空」的主導權之爭

競爭的本質不僅是國力的較量,也是一套「全球制度模式」,決定科技標準走向,獲得認同的文明之爭,特別是在爭奪「太空的主導權」上,會牽動每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新格局中的生存位置。(圖:新華社)
北斗超越GPS 的部分包括 :北斗雙頻段訊號在「公開信號」的精確度已高於GPS,更能在更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維持定位,這對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意義。(圖:新華社)
北斗超越GPS 的部分包括 :北斗雙頻段訊號在「公開信號」的精確度已高於GPS,更能在更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維持定位,這對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全力所研發的「長征9號巨型運載火箭」。其推力據估已超越美國送阿波羅宇航員上月球的5號火箭強出400萬磅的推力。(圖:新華社)
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太空基地」,因為月球南極每年約有200天的日照,可以用太陽能儲存水冰資源,利用水冰製造氧氣與氫燃料。最終將百萬噸貨物和上百萬人類送往火星移民,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圖:新華社)
近年我們看到中國在航太發展上一連串的突破。 2024年5月嫦娥6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南極」採樣返回地球的壯舉。 接下來計畫在2026年嫦娥7號,進行月球南極探險。 2028年嫦娥8號,將再次登陸月球,為建立新型基地做準備。(圖:新華社)
而中國與俄羅斯所組成的「ILRS 國際月球科研站」,只有17國一起合作。包括委內瑞拉、南非、巴基斯坦、泰國、埃及與東歐部分國家。(圖:新華社)
不過,在太空科技材料上,美國因為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金屬,成為現在美國在與中國競賽中的「死穴」。這也絕對是當前美國戰略上的最大漏洞。(圖:新華社)
中美目前的太空競爭,表面上看到的是在比火箭高度、導航精度、反衛星武器,但其背後則是一場文明模式的試煉。(圖:新華社)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