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對此回應態度堅決。11 月 10 日,中國駐日大使館直指日本軍國主義曾以「存亡危機」為借口發動「九一八事變」,質疑日方是否企圖「重蹈覆轍」,同時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若軍事介入,將構成「二次侵略」,中國有權清算二戰歷史遺留問題。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更是言辭犀利,連續發布兩則帖文反擊。第一則帖文稱「擅自伸過來的骯臟腦袋,只能毫不猶豫地劈掉它、砍掉它」,雖隨後刪除該帖,但明眼人不難看出,這番話是斥責高市早苗不適合擔任日本首相;第二則置頂帖文進一步警告日方,避免再次遭遇「如同戰敗般的民族毀滅」,其言辭烈度在外交常態中極為罕見。日本自民黨見狀,於 11 月 11 日要求地方政府將薛劍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驅逐出境,但最終也只是說說而已。
軍事層面,中方同樣采取行動。解放軍東部戰區啟動「聯合利劍 - 2025」實戰演習,山東艦航母編隊還前往琉球附近以東海域,展現軍事威懾。從軍力對比來看,日本試圖以「出雲」與「加賀」兩艘改裝直升機驅逐艦偽裝「雙航母」—— 其中一艘排水量 1.9 萬噸,另一艘改裝後也僅 2.7 萬噸,艦載機僅 12 至 16 架 F-35B 戰機。而中國福建艦單艦排水量便達 8 萬噸,配備 24 架殲 - 35 隱形戰機、12 架殲 - 15T 重型戰機及空警 - 600 固定預警機,還擁有「彈射起飛技術」,無論艦體噸位還是艦載機數量均全面領先,完全能夠先於敵方發現並發起攻擊,日本所謂「雙航母對決福建艦」,本質上是自欺欺人。
再看日本內部,分歧極為明顯。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與野田佳彥公開反對高市早苗的言論,認為其煽動危機、違背和平原則;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態度更為直白,稱若台海爆發戰事,沖繩必定淪為「前線陪葬品」,當地民眾反對率高達 91%,不少人質疑「無故開戰毫無必要」。但日本防衛省、財務省及自民黨保守派全程保持沈默,三菱重工等軍工企業的股價還因「國防支出預期上升」上漲 7.3%—— 至此,誰能從中受益便一目了然。
美國則延續其「戰略模糊」立場。高市早苗發表言論後,美國駐日大使雖稱薛劍的警告「具有威脅性」,但特朗普政府並未提供任何實質支持,甚至未公開表態。需注意的是,美國《國防授權法》明確規定,台海沖突若需美軍介入,需經國會授權;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發布的報告亦主張「不應讓美軍耗盡資源介入台海事務」,言下之意便是希望將日本推向「東亞烏克蘭」的代理人角色 —— 日方的存亡與美國無關,美國不願直接介入。
事實上,此事並非單純的外交與軍事對抗,背後還隱藏著龐大的軍備生意算計。高市早苗選擇在預算委員會發表相關言論,並非偶然:日本眾議院設有 17 個常任委員會,預算委員會負責審議全國預算案,不僅最受媒體關注,首相也頻繁出席,在此發表言論能獲得最多媒體報道,顯然是有意制造大動靜。
數據顯示,日本是全球第六大軍備進口國,2020 至 2024 年間,其 64% 的軍備均從美國采購。特朗普此前要求北約成員國將國防開支提升至 GDP 的 2%,如今更加碼要求提高至 5%;歐盟今年 3 月公布計劃,向成員國提供 1500 億歐元貸款用於采購軍備,但德國最新的軍備重整計劃卻傾向采購本土產品,向美國采購的軍備僅占 8%,美國軍工產業明顯感受到被邊緣化。
在此背景下,日本成為美國的「關鍵突破口」—— 日本向歐洲出口大量軍備零部件,2024 年其電機與電子設備出口額超 1000 億美元,光學設備、技術裝備出口額亦達 360 多億美元,這些產品兼具軍用與民用屬性。美國一方面希望日本增加對美制軍備的采購(例如此前已向日本出售 400 枚戰斧巡航導彈),另一方面試圖切斷歐洲從日本獲取零部件的渠道,破壞歐洲軍備生產鏈,進而實現市場壟斷。
而日本則借此機會,一方面謀求覆辟軍國主義 —— 近期二戰時期的「大佐」軍銜稱謂再度出現,「存亡危機事態」早在 2015 年便被安倍晉三納入《武力攻擊事態法》,顯然是長期規劃;另一方面希望增加國防預算,突破 GDP 2% 的限制;同時試圖依附美國獲取軍事技術,擺脫戰後軍事束縛,重溫「大東亞共榮圈」的舊夢。
歸根結底,「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番言論,實則與台灣無關,僅是美日互相利用的幌子 —— 美國借日本圍堵中國,日本借美國松綁軍事限制,雙方還聯手排擠歐洲軍備市場。公眾需警惕,切勿被表面的外交爭執掩蓋背後的權錢交易,在這場博弈中,認清誰在牟取暴利、誰淪為棋子,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