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寧頭到福建艦 觀看歷史流轉下的台灣命運

avatar

黃楚楚

傳媒人/記者
作者:

黃楚楚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福建艦的下水與海試,標誌著中國海軍力量的一個重大躍升。不能僅視為單純的軍事新聞。若把這件事放到歷史的長河來審視,便會發現台灣的命運始終糾結在大國博弈、國際戰略與兩岸實力的消長之間。從1949年的古寧頭大戰,到三次台海危機,再到今日美國特朗普政府赤裸裸的「美國優先」政策,台灣一再被推到歷史的十字路口。這段歷史不僅是一部戰爭史,更是台灣應該正視的命運啟示錄。

福建艦的下水與海試,標誌著中國海軍力量的一個重大躍升。(新華社)

古寧頭戰役:背水一戰的奇蹟

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而蔣介石退守台灣。僅不到一個月,中共三野兵團即策動攻打金門的「古寧頭戰役」。10月25日至27日,中國革命軍 ( 簡稱 : 國軍 )在兵力與裝備的劣勢下,以數萬守軍迎戰中國解放軍二萬餘人。戰況慘烈,雙方皆有重大傷亡。

然而,國軍卻在這場背水一戰中獲得全勝。勝利的原因,在地形與戰術的優勢下,金門島的地形複雜,灘頭狹窄,易守難攻。使得國軍以「逐次抵抗、逐點殲滅」的戰術,使得共軍的登陸部隊無法快速突破。加上國軍在古寧頭部署了大口徑火砲,並成功利用空軍進行轟炸,切斷了解放軍的後援補給。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國軍當時的士氣高昂與戰鬥意志堅定,抱著必死守衛的決心。當時,蔣介石也深知,整個大陸都丟了,若此役再敗,台灣必危在旦夕。所以最後在守軍將士抱著「一戰定生死」的決心,展現了背水一戰的士氣。這一役可謂打得艱辛,贏得不容易。戰役結束後,連蔣介石都感動地流下英雄淚的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古寧頭戰役被視為國共內戰的最後一個篇章,也是保衛台灣的前哨戰。若當時金門失守,澎湖群島將成為下一個戰場,而澎湖距離台灣本島僅45公里,一旦解放軍集中兵力渡海,台灣恐怕在那個時候已經統一。 

僅不到一個月,中共三野兵團即策動攻打金門的「古寧頭戰役」。(圖:歷史全景畫廊)

美國與台灣:拋棄與利用之間

古寧頭戰役雖然勝利,但並非靠美國支持。1949年美國杜魯門政府對蔣介石早已失去信心。駐華將軍史迪威在二戰時對蔣極為不滿,深刻影響華府對國民黨政的觀感。1949年8月,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基本宣告放棄對中華民國的援助,準備與台灣劃清界線。這是美國第一次準備「拋棄台灣」。

然而,1950年6月韓戰爆發,地緣政治改變了美國的亞洲戰略態度。出於冷戰戰略的需要,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保護台灣安全,美國重新將台灣納入防線。但這並非因為華府對蔣介石重拾了信任,而是基於美國自身的戰略利益。這種「現實主義」思維,一直貫穿在美國對台政策之中。

1949年美國政府對蔣介石早已失去信心。(圖:維基百科)

三次台海危機:冷戰格局下的驚濤駭浪

古寧頭之後,兩岸對峙並未平息,反而在美國介入後,爆發了三次重大台海危機:

第一次台海危機(1954–1955)

國軍在大陳島、一江山島與金門、馬祖的防線面臨解放軍猛烈攻擊。中國共產黨意圖以砲火震懾,並奪取沿海島嶼。不過,最終在美國的施壓下,國軍撤守大陳島與一江山島。這次危機顯示台灣雖獲得美國軍事支援,但也不得不犧牲戰略據點。很明顯,美國所要維護的是國共的平衡戰略,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考量。

第二次台海危機(1958–1959)

即著名的「八二三炮戰」。解放軍對金門發射逾47萬發炮彈,意圖消耗國軍實力。國軍在美軍的後勤與火箭炮支援下,艱苦守住金門。此戰成為冷戰格局下,中美在台海直接較量的縮影。

第三次台海危機(1995–1996)

因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北京對台灣舉行大規模導彈試射與軍演,以示警告。美國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周邊海域,展現壓制台灣意圖獨立的姿態。此役標誌著兩岸矛盾從冷戰延續到後冷戰時期。

三次台海危機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有美國參與的痕跡,無論這是不是因為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算計後,所做出的政治行動。美國選擇介入台灣防禦,絕非出於對台灣的無條件承諾。

美國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周邊海域,展現壓制台灣意圖獨立的姿態。(圖:維基百科)

從羅斯福到特朗普:美國的轉變

二戰時的羅斯福與杜魯門政府,雖然對中華民國心存疑慮,但仍自認「世界正義的領袖」。冷戰期間,美國則將台灣視為「圍堵中共」的棋子。冷戰結束後,美國依舊維持「戰略模糊」至今,視為合乎美國利益的戰略原則。所以一方面對台軍售,另一方面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制衡中國不輕舉妄動。

然而,今日特朗普領導的美國已不再扮演「正義之師」的形象。他直來直往,擺明美國的外交核心就是要「美國優先」,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首要考量。對台灣來說,更加是卸去了虛偽的保裝後,更加赤裸裸地當「籌碼」來用,因此,如果台灣民眾能夠覺醒,就應該從賴清德的謊言中清醒過來,認真思考一下未來所要面對的兩岸關係。

今日特朗普領導的美國已不再扮演「正義之師」的形象。(新華社)

福建艦象徵著中國海軍的新時代來臨

福建艦作為中國第三艘航母,也是首艘完全自主設計、配置電磁彈射系統的航母,象徵中國海軍正式邁入「遠洋作戰」的時代來臨。它意味著中國海軍逐漸擺脫「近海困局」,開始追趕美國全球投射的能力。

航母並非單艦之力,而是整個航母戰鬥群的集體戰鬥力的呈現,包括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與潛艇。過去,美國航母戰鬥群象徵的是絕對的霸權,如今隨著福建艦的成軍,中美軍力差距正逐步縮小。未來台海局勢將不再只是「美國能否出兵」的問題,而是「兩岸實力對比」的根本變化。

航母並非單艦之力,而是整個航母戰鬥群的集體戰鬥力的呈現,包括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與潛艇。(新華社)

歷史的啟示:台灣靠自己才能決定命運

回顧歷史,美國對台的態度一再搖擺。1949年拋棄台灣,1950年因韓戰重拾,冷戰時期以台灣作為反共棋子,冷戰後又將台灣納入戰略模糊的框架。每一次美國的選擇,都不是出於對台灣的忠誠,而是來自大國利益的盤計。

古寧頭的勝利告訴我們:台灣的安全並非因為有盟友,而是因為自己能夠背水一戰。歷史也提醒我們,美國可以再度拋棄台灣,而福建艦的崛起更昭示著中國的軍力正在逼近。未來台灣的命運,或許已經不再由華府決定,而將取決於兩岸力量的消長。

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依然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願望。但真正能確保和平的,絕不是寄望於外力,而是兩岸如何建立實力平衡與互信,避免重演戰火的悲劇。

2025《海峽兩岸青年匯》吸引超2,000位台灣青年參與,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依然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願望。(新華社)

結語

從古寧頭的砲火,到福建艦的下水,這七十五年來的歷史不斷提醒台灣:靠別人或許能苟存一時,但真正決定命運的,永遠是自己的力量。台灣若不能清醒認識到這一點,未來仍將在大國角力的波濤中隨波逐流。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中國行動計劃」復燃 FBI搜華裔教授
avatar
藍莓日報
馬斯克暗示5月底離任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
avatar
藍莓日報
特朗普將宣布對等關稅措施 全球經濟恐陷亂局
avatar
藍莓日報
特朗普「地圖砲關稅戰」幹翻環球股市 對等關稅徵中國3成4
avatar
藍莓日報
因應特朗普關稅戰 台灣擬投880億台幣協助產業
avatar
藍莓日報
中國「禮尚往來」反擊「對等關稅」 對由美進口商品加徵3成4關稅
avatar
藍莓日報
關稅戰引發全美50州1400場反政府示威和囤貨潮
avatar
藍莓日報
對等關稅震散環球股市 「黑色星期一」 亞股「熔斷式」暴跌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