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處於從穩定管治邁向優質管治的重要轉型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愛國者治港」原則不僅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根本要求,更是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核心保障。這一原則在《基本法》中有明確體現,要求治港者必須真誠擁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定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愛國者治港」框架下,通過民主化改革完善政黨內部的候選人選拔機制,從而提升整體管治質量,實現良政善治的長遠目標。
筆者認為,現行政黨內部選拔機制存在若干值得關注的問題。目前許多政黨仍主要依賴執行委員會主導的選拔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決策效率較高,但在實際運作中容易產生決策封閉性問題。權力過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可能導致派系利益凌駕於國家與香港整體利益之上。同時,選拔標準往往不夠明確,過多重視人際關係而忽視客觀能力指標,這與愛國者應當具備的「才德兼備」標準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監督機制的缺失使得選拔過程缺乏透明度,難以確保候選人真正符合能力要求。
為有效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政黨應當從參與、透明、制衡三個維度推進制度改革。在擴大參與方面,政黨可以建立以愛國愛港為核心的黨員初選制度,通過匿名投票與「雙過半制」確保選拔過程能夠真實反映基層黨員意志。同時,需要設立嚴謹的愛國愛港資格審查機制,其審核標準應當以《憲法》、《基本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為根本依據,重點考察候選人過往言行是否展現出對國家民族的真誠認同、對「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定擁護。這一過程還可以引入嚴格遵守香港法律、認同「一國兩制」原則的本地專業機構進行民意調研,並開放愛國愛港團體推薦渠道,從而形成多元參與的選拔格局。
在程序規範方面,政黨需要建立法治化、透明化的選拔標準。這要求制定量化的資格框架,明確參選人的國家憲法與基本法知識、社區服務記錄、政策研究能力等具體評分指標,確保「愛國」素養與「治港能力」得到同等重視。整個選拔過程應當保持完整記錄,並及時向社會公布詳細報告,清晰說明當選人選如何符合愛國者標準,以及在哪些方面展現出治港才能。
制衡機制的建設同樣不可或缺。政黨可以成立由法律專家、學者及社會賢達組成的獨立提名委員會,負責進行初步審核並提出建議名單對比自薦名單,而最終資格認定則須遵循相關法律規定並經黨內最高決策機構確認。此外,引入媒體與本地智庫見證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的申訴複核渠道,允許落選者通過黨內仲裁小組或由政黨認可的本地權威機構提出申訴,這些措施都能有效保障程序正義的實現。
改革路徑應當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短期內可在區議會選舉中試行「黨員初選+民調+愛國資格審查」的混合模式,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後再逐步推廣至立法會選舉。中期目標是修訂政黨內部規章,將愛國者標準與民主選拔程序制度化,例如規定執委會否決初選人選時需獲三分之二多數票,從制度設計上保障民主決策。長期而言,需要通過系統性培訓提升黨員對「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的理解,培育「愛國愛港、開放包容」的政黨文化。
這一系列改革對香港管治具有深遠意義。通過民主程序選拔的愛國治港者,將更具民意基礎和社會認受性,能夠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提升政府施政效率。透明的選拔制度還有助於推動理性政治競爭,使政治討論回歸比較能力的政策辯論的本質。更重要的是,以程序正義保障愛國者治港的質量,能夠進一步鞏固法治這一核心價值,回應香港社會對公平制度的深切期待。
總而言之,「愛國者治港」不僅是政治原則,更是需要通過制度化、民主化機制實現的治理目標。政黨作為香港民主進程的重要支柱,應當主動革新選拔制度,以開放透明的方式培育兼具愛國情懷與治港能力的政治人才。將「愛國愛港」精神與民主機制有機結合,不僅是政黨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更是確保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持續繁榮穩定、鞏固國際形象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筆者期待香港更能真正實現良政善治的美好願景,為市民創造更加繁榮穩定的未來。
邁向民主參選新機制: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的香港管治質量提升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筆者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錨”,以創新活力與制度彈性引領全球資源配置與技術變革。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突破、區域融合與國際化佈局為抓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卡脖子”材料與技術的自主能力,以及重塑全球供應鏈規則,大灣區將在“雙重循環”格局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024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完成特區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本地立法的歷史性任務,在「一國兩制」事業發展進程中樹立起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一年來,在國家安全相關法律的有力護航下,香港展現出由治及興階段愛國愛港的蓬勃新氣象。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我們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回望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俯瞰「一國兩制」實踐下的繁榮景象,不禁心潮澎湃,深感歷史啟示之珍貴、家國情懷之厚重、未來使命之崇高。在此重要歷史時刻,我們更應深刻領悟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以熾熱的愛國之心,凝聚共識,共同謀劃國家與家庭更加富足美好的未來。
今次行政長官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更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及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感謝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吸納了民建聯、各位議員及廣大巿民的意見,《施政報告》配合國家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為制定香港謀發展的長遠規劃,為民生幸福而優化的社會保障網,這是有高度有遠見,落實貼近民生的施政報告。而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推廣DSE國際認受性、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等,都可見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確立其作為「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深度融合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需要通過爭取國家授權,獲得在數據跨境、金融開放、人才流動等關鍵領域的制度試驗權,同時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系統性壓力測試。筆者意為在此基礎上,北部都會區應當強化其雙循環樞紐功能,通過建設離岸貿易中心與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成為聯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節點。
2025 年 10 月 20 日全球首個國際調解院於香港成立,填補國際法治空白,融合「以和為貴」東方智慧,鞏固香港法律中心地位,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國際調解院的誕生與落戶,是中國在全球治理赤字中主動作為的典範,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發揮獨特優勢的又一明證。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立法工作的協同機制正在不斷完善。筆者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通過工作實踐深刻體會到"一國兩制"下立法建言工作的系統性與創新性。這種跨越地域、融合專業的協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內涵,更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