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回家,誰不想泡個熱呼呼的澡鬆弛身心?
很多人覺得水越燙越解乏,甚至追求「泡到發紅、出汗才過癮」。
但你知道嗎?超過42℃的熱水浴,簡直是在給血管「添麻煩」!
日本溫泉療法專科醫師早坂信哉研究了25年泡澡健康學,調查過7萬人的入浴習慣,他直言:「高溫泡澡看似舒服,其實在悄悄讓血液變得『黏糊糊』。」
一旦水溫超過42℃,血液流動會變緩慢,就像原本流暢的溪流變成淤塞的泥沼,血栓風險直線上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也會趁虛而入。
每天下班回家,誰不想泡個熱呼呼的澡鬆弛身心?
很多人覺得水越燙越解乏,甚至追求「泡到發紅、出汗才過癮」。
但你知道嗎?超過42℃的熱水浴,簡直是在給血管「添麻煩」!
日本溫泉療法專科醫師早坂信哉研究了25年泡澡健康學,調查過7萬人的入浴習慣,他直言:「高溫泡澡看似舒服,其實在悄悄讓血液變得『黏糊糊』。」
一旦水溫超過42℃,血液流動會變緩慢,就像原本流暢的溪流變成淤塞的泥沼,血栓風險直線上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也會趁虛而入。
更麻煩的是,高溫還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壓偷偷升高,對身體簡直是雙重負擔。
相反,「40℃、10分鐘、泡到肩膀」這組「黃金配方」,才是既安全又有效的究極泡澡法。
40℃的水溫剛剛好,既能溫暖身體深層,又不會給血管帶來壓力;10分鐘的時間也大有學問,既能提升深層體溫,又能避免中暑,就算中途起身洗個澡再泡也沒問題。
或許有人覺得「半身浴更溫和」。
但事實上,半身浴只能泡到胸口,肩膀和背部沒辦法充分加熱,不僅溫熱效果打折扣,水的靜水壓和浮力帶來的好處也只剩一半,很難達到理想的健康效果。
正確的泡澡步驟其實很簡單。
先喝一杯200~300ml的水補充水分,再用水桶裝10杯左右的水,從手足尖端澆到全身適應溫度。
洗淨身體和頭髮後,再進40℃的浴缸泡10分鐘,起身後趕緊擦乾保溫,再喝一杯水,休息10~15分鐘就大功告成。
千萬別小看這短短10分鐘、僅僅1℃的深層體溫上升,好處可太多了。
血管會舒張,血液循環變順暢,血壓也能保持穩定,免疫細胞變活躍,感冒、感染都難以靠近。
肌膚細胞新陳代謝順暢,乾燥暗沉都不見了。副交感神經占上風,焦躁情緒統統跑光。
就寢前90分鐘泡,還能擁有高品質睡眠,連低體溫帶來的畏寒、疲勞也能改善。
這裡有個實用小技巧:泡澡時如果臉頰或前額出汗,就代表深層體溫已經上升到位了。
要是在溫泉這類無法測量溫度的地方,只要前額出汗,就可以起身了,既安全又省心。
別再為了一時的舒服追求高溫澡啦!
42℃的臨界點千萬別越過,用40℃的溫水好好泡10分鐘,才能在放鬆的同時,給身體帶來真正的健康保護。
相關推薦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德國男子馬庫斯・漢塞爾透過收養及聯姻偽裝成「霍亨索倫親王」,混入英德王室圈,與真親王展開法律戰。事件揭露貴族頭銜背後的法律漏洞,網民譏諷「花錢買戲碼」。
一段 4 歲男童在曼谷橋下抽煙的影片引發軒然大波。調查發現其家庭深陷貧困,父母無力撫養。事件暴露泰國社會福利漏洞,呼籲加強兒童保護與貧窮紓困。
西班牙旅遊旺季催生「機場流浪族」,英國長者 Brownwood 因租金飆升淪為「常住居民」,全國多個機場湧現類似群體。本文剖析問題根源,並對比歐洲多國案例,探討政府政策與社會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