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餐廳點一份蒲燒鰻魚飯,或是品嘗韓式烤鰻時,可能從未想過,這盤中美味竟藏著物種滅絕的隱憂 —— 如今市面上供人食用的鰻魚,99% 以上都屬於國際認定的瀕危物種。
鰻魚走進人類餐桌由來已久。
日本早在繩文時代就有捕撈鰻魚的記錄,1850 年左右,江戶地區的餐館將蒲燒鰻魚搭配米飯,逐漸發展成經典的鰻魚飯。
中國閩南一帶,唐宋時期也開始養殖鰻魚,並衍生出燜、炸等多種烹飪方式。
可如今,這項延續千年的飲食文化,正因過度消費面臨轉折。
當你在餐廳點一份蒲燒鰻魚飯,或是品嘗韓式烤鰻時,可能從未想過,這盤中美味竟藏著物種滅絕的隱憂 —— 如今市面上供人食用的鰻魚,99% 以上都屬於國際認定的瀕危物種。
鰻魚走進人類餐桌由來已久。
日本早在繩文時代就有捕撈鰻魚的記錄,1850 年左右,江戶地區的餐館將蒲燒鰻魚搭配米飯,逐漸發展成經典的鰻魚飯。
中國閩南一帶,唐宋時期也開始養殖鰻魚,並衍生出燜、炸等多種烹飪方式。
可如今,這項延續千年的飲食文化,正因過度消費面臨轉折。
日本中央大學海部健三教授率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曾在全球 11 個國家及地區的 26 座城市展開調查,從餐飲店、零售店收集 282 個鰻魚樣本。
再透過 DNA 條碼技術(利用生物特有の DNA 序列,區分不同物種の基因片段)分析發現,流通的鰻魚主要是北美產鰻魚(美洲鰻)、遠東產鰻魚(日本鰻)、歐洲產鰻魚(歐洲鰻)與東南亞產鰻魚(印尼短鰭鰻)四種。
進一步結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與「東北亞鰻魚資源保護國家協議體」的統計數據分析,無論依據哪套標準,占全球消費量 99% 的美洲鰻、日本鰻、歐洲鰻,均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名單上。
其中,美洲鰻與日本鰻被歸為瀕危物種(EN),歐洲鰻更是處於極度瀕危狀態(CR)。
東亞是鰻魚消費重災區,中國、日本、韓國分別占據全球消費量前三。
FAO 2020-2022 年的平均數據顯示,中國年均消費約 17 萬 1995 噸,日本 5 萬 4999 噸,韓國 1 萬 8812 噸。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際認定為瀕危的日本鰻,在韓國國內尚未被列為保護對象,且韓國養殖用的幼鰻(白仔鰻)80% 依賴進口,供需矛盾加劇了資源壓力。
目前,鰻魚保護還面臨數據混亂的問題。
協議體公佈的養殖量與 FAO 統計數據差距巨大,導致資源管理無從下手。
儘管歐洲聯盟(EU)已提議將所有鰻魚物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韓國也成立「白仔鰻官民協議體」應對,但要扭轉鰻魚滅絕危機,還需要更多國家行動起來。
更需要每位消費者正視:我們的餐桌選擇,正在影響一個物種的存亡。
相關推薦
禿鸛曾是維多利亞時代時尚珍品,如今為易危物種。印度垃圾山有翼展超2米的禿鸛,與拾荒者「協作」,但貧民不敢吃,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科學家透過基因分析將非洲長頸鹿重新分為四個物種。北方長頸鹿僅存 7000 隻最瀕危,馬賽長頸鹿面臨棲地喪失,網紋與南方長頸鹿各有生存挑戰。
死海鹽度 34%,向為生命禁區,近期塌陷坑現魚跡。科學家發現海底淡水泉降低鹽度催生生物,此現象亦引發與宗教預言的聯想。
近日,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皇崗海關在福田口岸截獲一名未申報女子,從其小拖車中查獲 1.7 千克暹羅鱷掌。暹羅鱷屬 CITES 附錄 Ⅰ 物種,因非法利益遭走私,女子行為違法,將面臨法律懲罰。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