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西蘭海岸的藍色波濤裡,無人機鏡頭曾捕捉到暖心一幕。
幾頭虎鯨(Orca)圍著游泳的人類轉圈,時不時用背鰭輕輕碰觸人們的手臂,像在玩鬧。
可誰能想到,這群親近人的海洋生物,竟是連大白鯊見了都要逃的「頂級獵手」,還曾有「Killer whale(殺手鯨)」的稱號。
為什麼它對人類格外友好?這得從虎鯨的「真面目」說起。
在紐西蘭海岸的藍色波濤裡,無人機鏡頭曾捕捉到暖心一幕。
幾頭虎鯨(Orca)圍著游泳的人類轉圈,時不時用背鰭輕輕碰觸人們的手臂,像在玩鬧。
可誰能想到,這群親近人的海洋生物,竟是連大白鯊見了都要逃的「頂級獵手」,還曾有「Killer whale(殺手鯨)」的稱號。
為什麼它對人類格外友好?這得從虎鯨的「真面目」說起。
虎鯨雖叫「鯨」,實際是海豚科裡體型最大的成員,和靠濾食小生物為生的藍鯨截然不同。
它是齒鯨,嘴裡四五十顆牙齒每顆都有 13.4 厘米長,鋒利到能輕鬆撕開獵物厚皮。
就像有名的虎鯨老湯姆,體重 6 噸、身高 6.7 米,光是頭骨就有 1.02 米,體型堪比一輛小卡車,威風極了。
作為海洋頂級獵手,虎鯨的捕獵本領堪称「教科书级别」。
它們愛吃大白鯨,會分工輪番撞擊大白鯊,逼得對方進入「強直靜止」狀態,最後溺水而亡;而且向來挑食,只啃食大白鯊脂肪豐富的肝臟和生殖器,吃起來像擠牙膏一樣利落。
捕小鯨時更默契,有的引開鯨媽媽,有的隔開母子,有的專攻小鯨,沒多久就能飽餐一頓。
可就是這樣的「猛獸」,對人類卻溫柔得不像話。
2004 年紀錄片《伊甸園殺手》裡,雄性虎鯨老湯姆成了「明星」。
根據澳大利亞原住民戴維森家族的說法,老湯姆是家族的「金牌員工」:帶著虎鯨小分隊幫人圍捕鯨魚,不僅把鯨魚趕到指定區域,還用牙齒幫著拉網。
作為報酬,人們會把捕獲鯨魚的舌頭、生殖器或嘴下巴留下,固定在近海海底 —— 這就是「舌頭法則」,老湯姆帶著夥伴們來吃「工資」,樂在其中。
更暖心的是,要是有人意外落水,虎鯨還會主動護衛,擋住其他海洋生物的靠近,直到人安全上船。
像老湯姆這樣的虎鯨並不少,Jackson、Jimmy、Stranger 等都和人類結下友誼,有的友誼甚至持續 80 多年,幫了戴維森家族三代人。
至於虎鯨對人友好的原因,其實藏在兩個關鍵點裡。
一是它智商超高:擁有僅次於抹香鯨的大腦,重 15 磅(6.8 千克),大腦皮層褶皺指數高達 5.7,比人類的 2.2、寬吻海豚的 5.67 還要高。
腦島更是精細,讓它有強烈的同理心和自我意識。
而且虎鯨是群居動物,由年長雌性帶領家族,四代同堂很常見,家族裡的技能、習慣甚至「語言」都會代代相傳。
「不傷害人類」很可能就是它們的「家族準則」。
二是人類根本不在虎鯨的「菜單」上。
虎鯨向來挑食,比如愛吃肥鲑魚,就算瘦鲑魚從旁游過也不碰。
在它們看來,人類脂肪含量低,遠沒有海豹、鯨魚肝臟美味,自然不會主動攻擊。
雖然人類從 18 世紀就開始商業捕獵虎鯨,接觸機會不少,但野外從沒有虎鯨傷人的記錄,只有圈養環境下偶有意外。
曾經的「Killer whale」稱號,不過是因為它擅長捕殺鯨魚,加上譯名以訛傳訛才來的,現在已正式改名虎鯨(Orca)。
這群能嚇跑大白鯊的海洋猛獸,用行動告訴我們:猛獸也有溫柔一面,和人類的友誼,更是海洋裡難得的溫暖風景。
相關推薦
全球野生大白鯊約3500隻,人工飼養最長僅198天。因它屬軟骨魚綱,需靠特殊物質維持滲透壓,且得不停游動呼吸,加上飲食、空間、環境刺激等問題,人力難複製其生存所需,故無法人工飼養。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德國男子馬庫斯・漢塞爾透過收養及聯姻偽裝成「霍亨索倫親王」,混入英德王室圈,與真親王展開法律戰。事件揭露貴族頭銜背後的法律漏洞,網民譏諷「花錢買戲碼」。
一段 4 歲男童在曼谷橋下抽煙的影片引發軒然大波。調查發現其家庭深陷貧困,父母無力撫養。事件暴露泰國社會福利漏洞,呼籲加強兒童保護與貧窮紓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