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軍武互仿的百年軌跡: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中國軍備躍升的歷史邏輯

德國在二戰後期,結合步槍的精準射擊和衝鋒槍的全自動火力,生產第一把現代化的突擊步槍S t G 44,開啟了現代突擊步槍時代的開始。也才開始有了日後蘇聯 / 俄羅斯標誌性的 AK – 47和美國的 M16,成為全球步兵武器的黃金標準。(圖:維基百科)
而西方在冷戰時期的複合裝甲與火控系統,也反向影響了後來的蘇聯T-72與中國59式改進型。(圖:維基百科)
中國現代化的戰機從瀋陽殲 – 15仿製俄羅斯的 Su – 33開始崛起,期延續的傳統:瀋陽殲-15仿自俄羅斯Su-33; 哈爾濱Z-20直升機明顯參考美國UH-60黑鷹; 成都J-10受以色列「幼獅」(Lavi)戰機設計啟發。(圖:新華社)
中國長期將資源優先投資於海軍、航空、導彈領域,所以能成功的在短時間內,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殲 -20與殲 -35隱形戰機,標誌著中國空軍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圖:新華社)
中國海軍近年呈現爆炸式發展。今年2月,解放軍海軍的三艘艦艇赴澳洲 / 紐西蘭海域軍演,展現出突破第三島鏈的戰略企圖。(圖:新華社)
中國的航空電子系統與感應器有源於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AESA) ,而中國現在已經可以國產化,品質並可以匹敵美國同領域的產品,這可以說是震驚西方世界。(圖:新華社)
近年,中國軍備的躍進,除了是集國家意志、龐大工業能力、關鍵技術投資與有策略地吸取外國技術的綜合成就。(圖:新華社)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