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這兩年教了很多年青人不同課程的班別,發現大部份的年青人他們的性格都是內向,一般性格組合為70%內向及30%外向。偶爾也有性格外向比例較多的同學,但性格外向人數每班若佔六份一。筆者很好奇為何有此轉變?我們上一代的父母他們大部份都是性格外向而開朗的一代,為何現代一般的年青人性格偏向內向?
與年青人詳談後,他們認為性格內向可以令自己更加專注,給自己更多的獨處時間去思考,在筆者心目中他們的性格只有優點與特點,不能歸納內向便是一個缺點,在某些場合中,性格內向可能反而有優勢,例如在群體激烈辯論當中,可冷靜下來遠離人群避免發生打鬥。但內向的同學們也認為沒有好好的說話來表達自己是會令「機會」走失。筆者認為這是不爭的事實,強而有力的說話是來自你的底層思想邏輯表現出來的,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是經過思考而表達出來,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的說話便發揮得淋漓盡致而被受聽者或「貴人」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