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探討大眾最好奇的「冰屋」與「生食習慣」。
冰屋並非隨意堆積的雪堆,必須挑選密度高的堅硬雪塊,用骨刀或鐵刀切割成規整的冰磚,壘築成圓頂結構,縫隙需仔細填補嚴密,入口低矮到必須彎腰爬行才能進入。
室內鋪上獸皮,點亮鯨脂燈,即便室外氣溫低至零下 50 度,室內仍能維持在 0 度左右,舒適度遠超預期。不過冰屋會逐漸融化,每隔數月就需重新搭建。
至於為何不住木造房屋?
北極地區根本沒有樹木生長,木材從千里之外運送而來,成本堪比黃金,而冰屋的建材隨處可尋,可說是北極地區的「臨時便捷住所」。
如今多數因紐特人居住在政府興建的固定房屋,但到了狩獵季節,仍會搭建冰屋,圖的就是便利。
生食肉類其實是無奈之舉 —— 北極無法種植蔬菜與糧食,只能依靠狩獵維生。
海豹、北極熊、鯨魚都是主要食物來源,捕獲海豹後直接剖開,肝臟與脂肪可直接生食,既能抵禦嚴寒,又能補充營養。
他們還有一道「特色食物」名為醃海雀,每到夏天捕撈大量海雀,清洗後塞進海豹皮袋,埋入凍土中發酵一年,取出後口感酸澀,卻富含維生素 C,能有效預防壞血病。
不必擔心細菌問題,北極的低溫環境本身就有抑菌作用,因紐特人的腸胃也早已適應這類飲食,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基因存在變異,代謝脂肪的能力極強,即便攝入大量高脂肪肉類,心臟病發生率反而低於其他族群。
不過受極寒環境與醫療條件限制,2024 年的數據顯示,因紐特人的平均壽命約在 64 至 67 歲之間。
至於「一妻多夫」的傳聞,必須澄清:這並非普遍存在的習俗,僅在部分地區、特定情境下出現。
北極狩獵風險極高,男性死亡率偏高,有時會出現性別比例失衡的情況,此時一位女性與多位男性組成家庭,能增加尋找食物與勞動的人手,同時也可避免近親結婚。
畢竟北極圈人口稀少,社區規模小,近親通婚容易引發遺傳疾病。
這並非所謂的「特殊習俗」,純粹是為了族群生存而形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