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監局改革藍圖:從結構性調整到監管效能重塑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當大廈電梯故障、消防通道堵塞威脅市民安全時,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物監局)卻將過半人力投入進修課程的行政審核,僅餘少數人處理全港每年超過五百宗的投訴案件。這種結構性錯配,導致業主投訴平均需要半年才能得到回應,嚴重影響市民對監管效能的信任。

筆者從人力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和技術應用三方面入手,為物監局的改革建議一套兼具長遠視角與務實可行性的藍圖。

第一步:人力配置優化,聚焦核心監管職能

物監局當前人力資源的分配嚴重失衡,60%的人力深陷於重複性的進修課程審核工作,而投訴調查隊伍人手不足,平均每名調查員每月需處理五宗以上的複雜案件。在這種情況下,應立即將處理進修課程的行政人手壓縮至15%,釋放30餘名人員增援投訴調查前線,成立「電梯安全快速組」和「維修基金專案組」,專項應對高風險且緊急的案件。  

這一調整不僅能將投訴處理時限從半年縮短至60日,還能重新贏得市民對監管機構的信任。進修課程的管理則應逐步下放至專業學會,物監局僅需訂立基本標準(如每年12小時進修時數的底線要求)並進行抽檢,確保課程品質的同時釋放更多人力資源。

第二步:制度設計完善,增強監管執法權力

現行《物管條例》的授權不足是投訴處理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之一。根據統計,超過60%的投訴案件因業主拒絕提供維修記錄而延宕,導致調查陷入僵局。此外,物監局無法實時調用其他政府部門的相關數據,如機電署的電梯保養報告和消防處的年度檢查數據,進一步阻礙了案件處理進程。  

為破解這一困境,相關持份者應思考修訂《物管條例》,賦予物監局可強制調取維修記錄和傳喚證人的法定權限。同時,通過《公共數據共享條例》打通跨部門數據壁壘,讓調查員能即時查閱相關資料,實現投訴調查工作的數據驅動化。只有在法律框架內補強執法權力,才能真正解決投訴處理的「取證癱瘓」問題。

第三步:技術賦能,實現監管流程現代化

物監局應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來簡化行政流程與提升監管效能。首先,考慮引入像香港科技大學開發的「EduChain」區塊鏈教育管理系統,將從業員的進修學分自動記錄到電子學分銀行,逐步取代人工作業模式。這不僅能減少人力成本,還能杜絕數據篡改等潛在風險。  

其次,在投訴處理方面,應構建基於人工智能的風險管理系統,對高風險項目(如舊樓電梯、消防系統)進行精準預警,並設置巡查優先級。這類技術創新能將高風險項目的巡查覆蓋率顯著提升,為市民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

第四步:跨境合作與國際話語權建設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加深,物管行業的跨境監管成為不可避免的議題。可推進試點的「監管沙盒」計劃逐步解決兩地制度差異的深層矛盾,務實之策應採取「低政治性議題優先」的原則,從維修基金跨境監管入手,試行雙簽撥款機制(香港物業設施經理+內地物業管理師),並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流向的穿透式管理。  

此外,香港應以老化建築的更新經驗為基礎,主導國際標準的修訂,推動增設「既有建築改造效能」子標準,將本地實踐轉化為可輸出的國際參照系,重塑香港在國際監管體系中的話語權。

結語:從常識覺醒到制度重塑

物監局未來的改革,可以是一次對監管職能的回歸,也是一次加強市民信任的契機。將課程審核人力轉向投訴調查,讓「吱呀作響的舊電梯」獲得及時檢修;賦予調查員打破數據壁壘的「尚方寶劍」,讓投訴流程不再因取證困難而停滯;以技術賦能釋放行政資源,全面提升監管效能,這些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基於現實需求與技術可行性的務實選擇。  

筆者樂見市民能在物監局網站上實時追蹤投訴進度,高風險案件能在七日內得到有效應對。期待香港的監管經驗成為國際標準的一部分,物監局的改革盡快真正完成了「從瑣務中抽身」的優化。而這一切,都始於對監管本心的回歸:專注於安全與權益,放手於繁瑣與重複。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效能革新:物業監管局的提升之路
avatar
陳承宇
法治化基因與長效化機制:香港物業設施管理制度的灣區熔爐試驗及全國輻射藍圖
avatar
陳承宇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