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廈電梯故障、消防通道堵塞威脅市民安全時,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物監局)卻將過半人力投入進修課程的行政審核,僅餘少數人處理全港每年超過五百宗的投訴案件。這種結構性錯配,導致業主投訴平均需要半年才能得到回應,嚴重影響市民對監管效能的信任。
筆者從人力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和技術應用三方面入手,為物監局的改革建議一套兼具長遠視角與務實可行性的藍圖。
當大廈電梯故障、消防通道堵塞威脅市民安全時,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物監局)卻將過半人力投入進修課程的行政審核,僅餘少數人處理全港每年超過五百宗的投訴案件。這種結構性錯配,導致業主投訴平均需要半年才能得到回應,嚴重影響市民對監管效能的信任。
筆者從人力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和技術應用三方面入手,為物監局的改革建議一套兼具長遠視角與務實可行性的藍圖。
物監局當前人力資源的分配嚴重失衡,60%的人力深陷於重複性的進修課程審核工作,而投訴調查隊伍人手不足,平均每名調查員每月需處理五宗以上的複雜案件。在這種情況下,應立即將處理進修課程的行政人手壓縮至15%,釋放30餘名人員增援投訴調查前線,成立「電梯安全快速組」和「維修基金專案組」,專項應對高風險且緊急的案件。
這一調整不僅能將投訴處理時限從半年縮短至60日,還能重新贏得市民對監管機構的信任。進修課程的管理則應逐步下放至專業學會,物監局僅需訂立基本標準(如每年12小時進修時數的底線要求)並進行抽檢,確保課程品質的同時釋放更多人力資源。
現行《物管條例》的授權不足是投訴處理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之一。根據統計,超過60%的投訴案件因業主拒絕提供維修記錄而延宕,導致調查陷入僵局。此外,物監局無法實時調用其他政府部門的相關數據,如機電署的電梯保養報告和消防處的年度檢查數據,進一步阻礙了案件處理進程。
為破解這一困境,相關持份者應思考修訂《物管條例》,賦予物監局可強制調取維修記錄和傳喚證人的法定權限。同時,通過《公共數據共享條例》打通跨部門數據壁壘,讓調查員能即時查閱相關資料,實現投訴調查工作的數據驅動化。只有在法律框架內補強執法權力,才能真正解決投訴處理的「取證癱瘓」問題。
物監局應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來簡化行政流程與提升監管效能。首先,考慮引入像香港科技大學開發的「EduChain」區塊鏈教育管理系統,將從業員的進修學分自動記錄到電子學分銀行,逐步取代人工作業模式。這不僅能減少人力成本,還能杜絕數據篡改等潛在風險。
其次,在投訴處理方面,應構建基於人工智能的風險管理系統,對高風險項目(如舊樓電梯、消防系統)進行精準預警,並設置巡查優先級。這類技術創新能將高風險項目的巡查覆蓋率顯著提升,為市民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加深,物管行業的跨境監管成為不可避免的議題。可推進試點的「監管沙盒」計劃逐步解決兩地制度差異的深層矛盾,務實之策應採取「低政治性議題優先」的原則,從維修基金跨境監管入手,試行雙簽撥款機制(香港物業設施經理+內地物業管理師),並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流向的穿透式管理。
此外,香港應以老化建築的更新經驗為基礎,主導國際標準的修訂,推動增設「既有建築改造效能」子標準,將本地實踐轉化為可輸出的國際參照系,重塑香港在國際監管體系中的話語權。
物監局未來的改革,可以是一次對監管職能的回歸,也是一次加強市民信任的契機。將課程審核人力轉向投訴調查,讓「吱呀作響的舊電梯」獲得及時檢修;賦予調查員打破數據壁壘的「尚方寶劍」,讓投訴流程不再因取證困難而停滯;以技術賦能釋放行政資源,全面提升監管效能,這些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基於現實需求與技術可行性的務實選擇。
筆者樂見市民能在物監局網站上實時追蹤投訴進度,高風險案件能在七日內得到有效應對。期待香港的監管經驗成為國際標準的一部分,物監局的改革盡快真正完成了「從瑣務中抽身」的優化。而這一切,都始於對監管本心的回歸:專注於安全與權益,放手於繁瑣與重複。
當土瓜灣益豐大廈的電梯平穩升起長者笑容,深水埗舊樓水管更新後清泉流淌,這些即將照進現實的畫面,正召喚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啟動一場從監管者到安全夥伴的蛻變。全港逾萬幢舊樓的隱患整治無需悲情吶喊,而可成為制度創新的璀璨舞台。
香港物業管理業監管局(PMSA)作為法定監管機構,肩負規範全港1.3萬名持牌人及監督2.8萬幢建築物管理品質的重任,其服務實質覆蓋720萬市民生活安全,未來更潛在輻射影響大灣區8,600萬人口。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