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基因與長效化機制:香港物業設施管理制度的灣區熔爐試驗及全國輻射藍圖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香港物業管理業監管局(PMSA)作為法定監管機構,肩負規範全港1.3萬名持牌人及監督2.8萬幢建築物管理品質的重任,其服務實質覆蓋720萬市民生活安全,未來更潛在輻射影響大灣區8,600萬人口。現行財政架構下,PMSA依賴牌照費與培訓收入維持基礎運作,2024年度1.2億港元預算僅能支應日常監管成本(參照發展局同類職能人均280萬港元基準)。

然而面對制定國際標準、推動跨境人才互認等戰略任務,筆者建議現有資源無法滿足所有職能需求 , 若以開發建築長效維保模型為例,需新增算法工程師及法律顧問等12名專業人員,年度研發投入缺口達3,800萬港元。此種結構性資源錯配,正阻礙香港物管典範價值往大灣區的有效輸出。

為突破現局面,建議分三階段注入戰略性資源:首要行動是擴容PMSA跨境職能,由財政司撥付專項5,000萬港元設立「大灣區標準輸出中心」,組建20人專家團隊主導轉化香港核心技術。重點將低故障率的電梯安全規程、極端天氣應急指引等,通過粵港澳三地簽署的《跨境技術標準互認備忘錄》確立為灣區未來規範,此設計避免單邊立法越權風險,確保深圳前海可直接採用PMSA公契範本。同步建立資格互認平台,實現持香港一級牌照者經內地法規考核後換領物業管理師資格。

資源配置層面,需設立年額3,000萬港元「專業輸出基金」培訓灣區從業員,並由創新科技署資助「智慧維保實驗室」開發參數本土化的診斷模型,例如針對內地住宅平均層高2.8米(香港3.0米)設計電梯維保係數修正算法。

此資源投入具顯著槓桿效益。採用保守測算模型,每增投1港元可產生4.7港元綜合效益;間接效益體現為延長建築壽命降低公共維修支出;戰略效益則含標準授權收益。這些效益將通過人才培育、技術標準、監管模式三條管道向全國擴散,例如在業主法團推廣中實施「維修方案雙向預審制」 , 社區黨委對涉及結構安全的改造保留15日異議權(須書面說明技術或法律依據),此設計既尊重內地基層治理現實,又能避免程序僵局。

長遠目標是使PMSA成為香港制度軟實力的輸血管道。建議2026年財政預算單列「典範輸出專項」,將政府資助比例提升至行業監管成本的60%(參照英國RICS模式),重點支持內地事務部與標準研究院建設。當內地胡同電梯依循參數適配後的週期保養表延壽十年,老舊社區業主組織在雙向預審制下高效表決 , 這些場景的實現,將使PMSA標誌從技術指引昇華為中國人居治理現代化的精神圖騰,見證香港法治化基因在中國城市肌理中的深度表達。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效能革新:物業監管局的提升之路
avatar
陳承宇
物監局改革藍圖:從結構性調整到監管效能重塑
avatar
陳承宇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