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魯迅,好多人腦子裡冒出來的畫面,大概是個表情嚴肅、一心撲在寫作上的老先生,覺得他日子過得挺儉樸。但事實上啊,這位大文豪的飲食習慣,跟當時的普通人比起來,簡直是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先說說民國時期普通人吃什麼。那會兒大多數老百姓,主食基本靠粗糧撐著,玉米面、高粱面是常客,白米和白面那都是稀罕物,也就逢年過節才能嚐點兒。
蔬菜呢,種類不多,白菜、蘿卜、土豆這些好種又耐放的,常年占據餐桌,做法也簡單,要麼清炒要麼燉一燉。農村裡的人,還得靠挖點兒野菜補充糧食,雖說口感糙了點,但在物資少的年月,能填肚子就不錯了。
至於肉類,那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平常日子裡,想吃到豬肉、羊肉?基本沒門兒,也就辦喜事、過大節的時候,才能咬牙買一小點。平時想補補營養,頂多靠幾個雞蛋。
城裡街邊的小吃攤,像餛飩、包子、油條這些,價格不算貴,偶爾能去解解饞,可要是想進飯館好好吃一頓,對大多數人來說,想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