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結構的深層病灶,在於以往對土地出讓收入的病態依賴,佔政府收入37%像「財政鴉片」(財政司2023年年報),在近年加劇了系統性脆弱。2023年官地流標率飆至23.8%(發展局《賣地計劃進度報告》),不僅揭露市場承載力的臨界警訊,更折射出商業用地成本全球居冠對科創生態的扼殺效應。
有填海工程引爆代際公平爭議,筆者建議以土地發展權證券化切斷這條依賴鏈:可將北部都會區2,000公頃土地轉化為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政府保留法定業權但釋出開發收益權,使未來20年土地增值轉為可預測現金流;同步激活閒置工業區為「科創用地期權」,企業支付溢價鎖定優先入駐權。據本實驗室模型測算,此舉可壓縮財政波動52.7%,更關鍵是將土地收益5%定向投入環境復育基金,從源頭化解生態債務。
跨境數據資產的戰略價值長期遭忽略。作為大灣區核心節點,香港不宜完全放任數據紅利外流至國際平台,此種制度性失能必須終結。應即刻修訂《電子交易條例》增設「數據資產權屬專章」,參照盧森堡數字交易所(LSDI)運營模式(2025年預收11億歐元),建立分級特許費機制:對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數據流徵收1%-3%權益費。
煙台「雙灣共建」專案已驗證此路徑可行性,香港機構透過輸出數據接口標準,三年累獲技術授權收益2.87億港元(煙台開發區管委會2024報告)。然需警覺內地《數據安全法》的跨境約束,需同步設立「粵港澳數據爭議調解中心」,透過標準化流動白名單機制,將制度溢價轉化能力實質變現為新型財政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