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轉型:釋放制度溢價的戰略突圍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香港財政結構的深層病灶,在於以往對土地出讓收入的病態依賴,佔政府收入37%像「財政鴉片」(財政司2023年年報),在近年加劇了系統性脆弱。2023年官地流標率飆至23.8%(發展局《賣地計劃進度報告》),不僅揭露市場承載力的臨界警訊,更折射出商業用地成本全球居冠對科創生態的扼殺效應。

有填海工程引爆代際公平爭議,筆者建議以土地發展權證券化切斷這條依賴鏈:可將北部都會區2,000公頃土地轉化為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政府保留法定業權但釋出開發收益權,使未來20年土地增值轉為可預測現金流;同步激活閒置工業區為「科創用地期權」,企業支付溢價鎖定優先入駐權。據本實驗室模型測算,此舉可壓縮財政波動52.7%,更關鍵是將土地收益5%定向投入環境復育基金,從源頭化解生態債務。  

跨境數據資產的戰略價值長期遭忽略。作為大灣區核心節點,香港不宜完全放任數據紅利外流至國際平台,此種制度性失能必須終結。應即刻修訂《電子交易條例》增設「數據資產權屬專章」,參照盧森堡數字交易所(LSDI)運營模式(2025年預收11億歐元),建立分級特許費機制:對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數據流徵收1%-3%權益費。

煙台「雙灣共建」專案已驗證此路徑可行性,香港機構透過輸出數據接口標準,三年累獲技術授權收益2.87億港元(煙台開發區管委會2024報告)。然需警覺內地《數據安全法》的跨境約束,需同步設立「粵港澳數據爭議調解中心」,透過標準化流動白名單機制,將制度溢價轉化能力實質變現為新型財政支柱。

香港島的建築群(新華社)

香港的金礦,在於法治與金融基建孕育的規則定價權。我們應打造「規則銀行」運營體系:聯合內地制定「大灣區ESG供應鏈認證標準」,可向蘋果等跨國企業收取年度認證費(參照倫敦證交所綠色債券費率,年收可達8.2億港元),並將收益30%再投資於低碳項目;在央行數字貨幣(CBDC)跨境結算網絡中,經與內地監管協商設立0.01%交易通道費(年流量20萬億港元可創收20億);創新推出「碳足跡追蹤債券」並收取0.15%-0.3%服務費。此設計使香港從規則接受者蛻變為標準制定者,更透過ESG收益循環機制,將制度軟實力轉化為抗週期財政引擎。  

官僚成本仍是蠶食公共資源的隱形稅。現行公務員體系積存1,821個首長級職位(公務員事務局2023編制表),高層冗餘與基層虛弱並存。改革須三箭齊發:裁減15%首長職位(約273職)年省47.6億公帑(按薪級中點月薪26萬港元×1.3倍福利計);建立跨部門「彈性專業池」重塑政策執行力;將節資30%注入創科基金形成增值閉環。當企業審批流程同步簡化後,可削減26.3%行政負擔,間接推升利得稅收8.7%,此非緊縮財政,而是透過治理輕量化釋放經濟動能。  

展望2030年,香港財政結構需完成從「土地依賴」到「制度銀行」的驚險躍遷:土地收入佔比從37%降至20%,數據與規則服務收益從不足3%躍升至38%,利得稅因經濟活化穩守35%。這場變革的本質,是以規則資本化(ESG認證與CBDC通道)、 數據資產化(跨境特許權)、 治理輕量化(公務員改革)構成三位一體引擎,將法治、金融樞紐等無形資產轉化為永續稅源。全球秩序震盪之際,筆者建議有用制度創新鍛造財政韌性,以利香港從被動管治者蛻變為主動價值創造者。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