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對香港人的影響越來越大,失業風暴慢慢迫近,所有職位的結構性要重新洗牌,以往一般傳統的職業也受着挑戰,現在汰弱留強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學會運用AI去成為我們的生財工具。
各行業有了使用AI工具後,他的功能普遍都可以代替了三至四個人的崗位職務,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高的天賦可操控及凌駕AI這個工具,面對這股新的科技浪潮,一般市民怎樣逆地而處轉危為機呢?這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AI從大數據中有了人的知識,但現時仍沒有發展到有人類的智慧及創新和批判思維,我們不可以自我摧殘自身的智慧,必須靈巧動動腦筋去學習怎樣使自己更有創新及接受各方面的批判思維 , 從而去作出任何的決定和修改而去凌駕AI之上。
筆者個人認為批判思維可從幾方面學習,首先對自身認為不對的論點作出換位思考的角度看看這些不對的論點有何理據去支持來反對自己的正點,看看自己所發出的正確論點有何缺失?是否有完善修改的空間 。
第二點我們是需要接受別人的批評,對這些批評我們是需要有豁達的胸襟去包容,人家對你的批評未必是不合理的,我們要經過自己的腦袋去分析對方的論點尋找出對整件事的優與缺,平衡量後得出的結果應該是對自己可有進步而再向前推進。
第三是我們要利用以往的人生經驗及智慧去判斷AI所提供的結果是否需要修正及合理地運用正確,筆者歡迎讀者們給予更多的見解。
筆者有感很多的行業將會被AI取替,最近市面上也推出了補習AI Apps去幫助小朋友補習中英文科的閱讀理解及寫作,有些家長告訴我這工具十分有效及比聘用補習老師更便宜,他們的小朋友在這些科目上的成績進步神速。有感老師們需要為自己的一技所長更加需要神速的去為自己增值,要不然在這市場的洗牌過程中自身薪價不斷下降。
每個人的腦袋是唯一的,這是AI代替不了的,我們必需要找到自己最強的一面去面對這個極具挑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