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語言與文化的共融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孩子的黃金成長期,尤其是0至11歲這段關鍵時期,那就是去培養他們成為心地善良、有同理心及有擔當的人。這不僅是語言教育的延伸,更是品格教育的核心。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指出,0至6歲是幼兒語言、情緒、認知與體能發展的黃金期,這段時期若能提供適當刺激與引導,將為孩子日後的學習與人格發展奠定穩固基礎。此外,研究亦指出,四至六歲是兒童詞彙能力與情緒理解能力迅速增長的階段,語言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孩子更好地表達與理解情緒,進而促進同理心的建立。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信「同理心」與「善良」在某些小孩身上並非全天生,而是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慢慢培養。教育專家王宏哲亦指出,同理心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後天練習與引導逐步養成,否則孩子容易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如搶玩具和無法接受批評等。例如,老師可在課堂中安排孩子們一起種植小花,觀察植物的成長過程。這不僅讓他們學會耐心與責任感,也讓他們明白生命的可貴與脆弱。當一株植物因缺水而枯萎時,孩子們會感到難過,並主動提出要照顧好其他植物。這種情感的流露,正是同理心的萌芽。
此外,筆者也鼓勵學校可設立小型動物角,讓孩子們輪流照顧小動物,如兔子、烏龜或小鳥。透過餵食、清潔與觀察,孩子們學會了關懷與責任。他們會為小動物取名字,會擔心牠們的健康,甚至會在假期時自願帶回家照顧。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實正是培養同情心與善良的最佳途徑。
品格教育的成效亦有實證支持。根據美和科技大學的一項行動研究,透過八次以「誠實信用」、「尊重生命」等為主題的品格教育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童的道德行為表現與人際適應能力。研究者建議,應在國小階段積極推動品格教育,避免偏重學業而忽略人格發展。 當然,品格教育不應只停留在活動層面,更需要成人的言教與身教。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用正面的語言引導他們思考。例如,當孩子之間發生爭執時,我不會急於責備,而是引導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他,你會有什麼感受?」這樣的對話,能讓孩子逐漸建立起換位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塑造。在這個多元社會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孩子的情感教育與品格培養。語言的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文化共融的契機,而善良與同理心的培養,則是讓這份共融得以延續與深化的關鍵。
未來,筆者希望能與更多教育工作者攜手,設計更多有意義的課程與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學習的同時,也能成為有愛、有責任感、有同理心的世界公民。畢竟,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孩子能背多少單詞、寫出多漂亮的字,而是在於他們能否成為一個溫暖他人、照亮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