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立國的美利堅,到20世紀主宰全球格局的超級強權,美國的崛起歷程,是現代文明、科技與地緣政治交織的縮影。而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太空軍事競爭,更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壯闊的科技角力。
今日,當中國以「北斗導航」、「神舟飛船」與「東風彈道導彈」挑戰美國太空霸權時,歷史仿佛再度回到冷戰舞台。不同的是,這一回,美國面對的對手,不再是體制僵化的蘇聯,而是一個能將經濟、科技與軍力全面整合的中國。
從18世紀立國的美利堅,到20世紀主宰全球格局的超級強權,美國的崛起歷程,是現代文明、科技與地緣政治交織的縮影。而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太空軍事競爭,更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壯闊的科技角力。
今日,當中國以「北斗導航」、「神舟飛船」與「東風彈道導彈」挑戰美國太空霸權時,歷史仿佛再度回到冷戰舞台。不同的是,這一回,美國面對的對手,不再是體制僵化的蘇聯,而是一個能將經濟、科技與軍力全面整合的中國。
美國自13個殖民州起家,短短兩個世紀內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其崛起並非偶然。廣袤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產與石油,為「工業化」奠定了無可匹敵的基礎。也就是說美國當時有農業、又有資源,具備強國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美國遠離歐洲的戰火——東臨大西洋、西接太平洋、北有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南有弱勢的墨西哥,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其能專心發展生產力與科技創新。
美國傳承了歐洲的啟蒙思想與工業革命之後,結合「新世界的活力」與「舊世界的智慧」,孕育出最具創造力的資本主義文明。從愛迪生的電燈、福特的汽車到貝爾實驗室的晶體管,美國逐步構築了屬於自己的科技帝國。
美國真正登上世界舞台,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當美國參戰之後,同盟國迅速潰敗,美國成為主要債權國與經濟強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工業實力達到巔峰。雖然德國在火箭、坦克與噴射機技術上領先,但美國的生產速度和規模卻前所未有,所以獲得「民主自由的兵工廠」名號,正源於此。
美國的崛起來自其總體生產力超過三個軸心國的總和,龐大的戰略物資、裝備、戰機與艦艇橫跨太平洋與大西洋,最終助盟軍贏得勝利。這場戰爭,也讓美國正式成為世界秩序的主導者。
戰後,美蘇冷戰開啟了一場從地球延伸到太空的競賽。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震撼全球,但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體系與軍民融合的開放策略,最終取得全面優勢。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封閉低效,軍工與民用產業嚴重割裂。龐大的重工業與太空軍事投入擠壓了民生,最終導致社會停滯與經濟崩解。相對地,美國以市場力量驅動創新,國防、科技與民間資本相互滲透,形成了正向的循環。
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迎來軍事與科技的「黃金時代」,建立起無人能敵的C 4 I S R體系,即是「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監視與偵查系統」,奠定了美國在太空優勢的絕對主導權。
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美軍以「戰斧巡弋導彈」展示了前所未見的精準打擊與指揮效率,徹底改寫了戰爭型態。中國也從這場戰爭中受到震撼,深刻體認到「人海戰術」與傳統火炮部署已成過去。
隨後發生的1993年「銀河號事件」與1996年「台海危機」,更讓中國痛定思痛。當美國透過干擾GPS信號,使中國軍艦與導彈「盲聾失能」時,北京終於意識到,若沒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國家安全將永遠受制於人。這成為中國推動「北斗導航系統」與「神舟載人航天計畫」的歷史轉折點,也開啟了中國軍事「太空化」的時代。
今日的太空科技戰場,真正具備綜合成熟能力的;唯有美國與中國。美國傳承自德國納粹的導彈與航太技術(因為德國納粹代表二戰時期德國的科技),故此,讓美國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但中國近年已急起直追。美國仍在「導彈防禦系統」領域佔優,而中國則在「動能反衛星」與「雷射定向能武器」領域快速突破。
美國的秘密太空飛行器「X-37B」可自主飛行超過908天;中國的「神龍」太空機也已達276天。這兩款載具被視為太空版的戰機,其軌道操作與載重量均屬最高機密。雙方的競爭,正進入AI驅動的「太空智能戰」階段——從地面雷達到太空感測衛星,AI能即時分析數千顆衛星與太空碎片的軌跡,甚至追蹤彼此的秘密飛行器和導彈;也是導彈防禦系統很重要的一環。
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中國的「東風 - 17」與「鷹擊 -21」導彈已超越美軍同類型武器,成為威懾第一島鏈的關鍵。而在人類太空探索層面,火星與月球計畫亦隱藏著深層的軍事與戰略意涵。中國的「天問一號」與「祝融號」展現了長距離通訊與自主導航的能力,這些技術未來都將成為太空軍事的基礎。
美國則仰賴SpaceX的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以高頻率的發射;以及低成本的優勢維持領先。然而,若缺乏開放移民政策與全球人才流入,美國的創新優勢也可能漸被蠶食。
短期內,美國憑藉制度、產業鏈與盟友合作,仍可維持5至10年的領先地位;但若將時間拉長至十年以上,中國因有更公平開放的生活環境,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又培育大量本土的數理工程大學生,軍民融合與集中資源的優勢,將可能改寫太空競賽的版圖。
從地球到太空,從冷戰到AI戰,這場中美之爭,已不僅是科技的競速,更是文明體系的對決。太空,將不只是遙遠的銀河,而是人類下一場權力與秩序的戰場。
相關推薦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
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俗稱「尿袋」)登機,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