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交匯點:全球空天經濟的爆發式增長,與機器人技術從「功能機」向「可信智能體」的範式革命,共同交織成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根據摩根士丹利研究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這一龐大前景與太空環境固有的高成本、高風險形成強烈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為機器人技術提供了絕佳的舞台。筆者認為隨著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以及諧波減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硬件的持續精進,現代機器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精密操作能力,為其進軍空天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石。
在具體應用層面,機器人技術正沿著空天經濟的全產業鏈展開系統性融合。在製造與維運環節,協作機器人憑藉亞毫米級精度,推動衛星精密裝配走向「黑燈工廠」式的智能生產,有望降低20%–30%的製造成本;在火箭重複使用領域,配備3D視覺與力控感知的機器人系統,能將傳統數週的檢修周期縮短至數天。在太空探索方面,從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到中國「玉兔號」月球車系列,高度自主的智能體正從輔助工具轉變為探測先鋒與未來地外基地建設的核心力量。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軌服務與製造領域的突破性進展。融合具身智能的太空機械臂,正從傳統工具演進為能自主決策的「太空服務工」。歐洲太空總署的「清潔太空」計劃即為典型,旨在開發能自主捕捉並處理太空碎片的機器人系統;與此同時,中國「天宮」空間站所搭載的自主爬行機械臂,也展現了在軌精細操作與艙段轉位的先進能力;而NASA的「蜻蜓」任務則預示著地外智能體集群協同作業的未來。這些技術不僅具備戰略意義,更帶來顯著經濟效益——在軌服務可延長衛星壽命5–7年,投資回報率高達發射成本的3–5倍。
這場深度融合的本質,是一場產業間的雙向賦能。機器人為空天經濟提供「可信智能體」解決方案,大幅提升任務自主性,降低對人力的依賴與風險;而空天經濟則為機器人提供了極端嚴苛的「空天級」測試場。據國際太空站數據顯示,太空驗證的機器人可靠性標準比地面高出2–3個數量級,這種極致要求正推動智能導航、故障自診斷、抗輻射設計等關鍵技術實現突破。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強大的技術溢出效應——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研究表明,超過15%源於太空應用的創新已成功轉化至醫療機器人、自主駕駛等民用領域。
然而,這場融合仍面臨技術、成本與法律的三重壁壘。技術上,微重力環境下的精細動力學控制、地外長期生存所需的核動力電池小型化等難題尚待突破;成本上,每公斤數千至數萬美元的發射成本,要求機器人必須在輕量化與宇航級可靠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法律層面,現行《外層空間條約》框架下面臨自主系統責任歸屬的認定難題,歐盟《太空責任公約》修訂草案中新增的「自主系統問責條款」,正是國際社會對此挑戰的緊迫回應。
為克服這些障礙,需採取系統性路徑:技術上建立空天機器人測試驗證平台,模擬軌道環境進行加速壽命試驗;制度上完善法律體系,推動建立「人類監督下的有限自主」責任框架,並引入國際仲裁機制;合作上則應通過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等平台,推動制定統一技術標準與行為準則。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啟動的「太空機器人通用接口標準」計劃,即為這方面的重要嘗試;中國亦通過「國家太空實驗室」等平台,積極開展在軌服務與維護技術驗證,為國際標準制定貢獻東方智慧。
展望未來,我們可清晰描繪出三階段發展路線圖:到2030年,在軌服務機器人將實現商業化突破,成為太空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到2040年,月球機器人將形成規模化作業能力,支持永久性科研站的建設與運營;到2050年,則將形成跨星球的「地外智能體」協同網絡,實現太空資源的自主開發與利用。
這場融合的深遠意義,遠超技術與經濟層面。它標誌著機器人從「地面助手」向「太空先鋒」的歷史性轉變,人工智慧從「雲端智能」向「具身智能」的關鍵躍遷,以及人類太空活動從「載人主導」向「機器先行」的範式轉移。正如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所言:「在星際間留下腳印的物種,注定要面對自我認知的革命。」機器人與空天經濟的深度融合,正是這場認知革命的技術先聲。筆者認為它不僅為我們開闢了新的物理疆域,更在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地球與星海的關係,為人類邁向多星球文明時代,奠定下最堅實的基石。
機器人與空天經濟融合:從可信智能體到太空先鋒的產業革命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中國近期舉舉行全世界第一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引起歐洲高度關注。歐洲媒體形容,該活動展現了中國爭逐技術領域,尤其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領導雄心,取得的成果「越來越科幻」。
機器人行業正站在歷史性拐點。社會剛需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拉力,大模型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推力,硬體創新奠定了實現的物理基礎,而檢測認證體系則是確保整個產業在安全、可信軌道上高速發展的護航者。未來,一個由"可信智能體"驅動、覆蓋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及各類垂直應用在內的兆級新興產業正在加速形成,並將深刻重塑未來生產與生活方式。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