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農業領域的競爭中,中國正悄然崛起,不但體現了對中國人民未來食供應的擔當,更展示了其在農業科技和戰略布局上的雄心壯志。10月中,筆者參加了一個名為《香港新媒體自媒體人士海南採訪團》,親自去到位於海南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參觀了中國在基因技術、農業自主性、生物安全等領域的最新進展,並看到中國對美國農業霸權悄然的挑戰。既看到國家如何逐步擺脫對美國農業的依賴,更看到中美兩國對農業的政策和行動上的定位和社會意義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
為什麼要擺脫對美國農業的依賴?
美國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大的黃豆出口國,而中國則是最大的黃豆進口國 ,進口量佔全球貿易總量的60%以上。大豆在中國主要用於榨油及製作動物飼料(如豬飼料中的豆粕)。美國要求中國購買更多黃豆的呼聲,似乎凸顯了其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事實上,相較以往於中國國內種植,美國的大豆因土地資源廣闊、生產效率高、價格競爭力強,長期以來是中國進口大豆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近年來,中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度正在下降。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逐步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轉而依靠其他供應國(如巴西和阿根廷),並積極推進國內大豆種植技術以實現部分自給。位於海南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簡稱 "南繁院")的專家便透露出,中國如何策劃逐步擺脫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
- 黃豆進口的戰略選擇
在訪談中,南繁院的專家首先解釋了中國選擇進口黃豆背後的原因——中國的耕地紅線(即指經常進行耕種的土地面積最低值)約為18億畝。但由於中國有著14億龐大人口,有限的耕地資源亦只能首先用於種植主糧(如水稻、小麥、玉米)。所以,黃豆的種植優先級別較低(因此從外國進口)。所以,南繁院的科研成果正是為國家自主培育高產黃豆品種的方向前進,而且如果有必要,更可以迅速提升自給率,以免被任何其他國家以此作為糧食脅迫的手段。 - 多元化進口來源
其實,中國早已將黃豆進口來源多元化,例如從巴西和阿根廷大量採購,逐步削弱美國的市場壟斷地位。這表明中國正在利用全球供應鏈,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風險。 - 蛋白質替代技術
除多元化進口外,南繁院的研究更專注於植物蛋白和人造肉技術。這些創新將有能力逐步減少對傳統黃豆的需求,進一步改變全球農產品市場格局。
即便如此,為什麼我國既要擺脫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又仍然要向美國繼續買大豆?
- 中美貿易緊張
每當中美貿易戰升級時,大豆往往成為美方施壓和中方反制的焦點。美國將大豆作為談判中的主要籌碼,因為農業州的選民對美國總統選舉具有重要影響力。中國在貿易談判中則減少甚至暫停購買美國大豆,以此作為對美國關稅和制裁的回應。中國增加或減少購買美國大豆不僅對相關的美國州份經濟造成壓力,也間接影響當地選民對美國政府的支持度。 - 價格、市場波動與地緣政治
美國大豆價格受全球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尤其是因天氣、物流和貿易政策等因素導致的不穩定性。相比之下,巴西和阿根廷的供應更加穩定,且運輸距離更短,物流成本更低,因此中國更傾向從這些國家進口。 但仍然向美國買大豆,不但具有政治考量,還能緩和其他向我們長期供應大豆之國家(如巴西和阿根廷)與美國之間的壓力,讓我國保持地緣政治上的優勢。 - 政治策略的靈活性
中國購買美國大豆既然具有政治考量,當雙邊關係緩和時,中國可以增加購買以顯示善意;而在關係緊張時,中國則減少購買,以此作為對美國施壓的回應。這種靈活性的策略增強了中國在貿易問題上的應對能力。 - 大豆的象徵意義
大豆作為一種高需求、高價值的農產品,對中美雙方都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象徵意義。美國希望通過增加大豆出口來重新平衡雙邊貿易赤字,而中國則利用減少購買大豆的策略,顯示其對美國施壓的反制能力。
從中美兩國對農業的政策和行動來看,農業的定位和社會意義有什麼不同?
1. 農業在國家安全中的角色
中國:農業是國家生存的基礎(糧食安全)
- 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政府的核心關注點,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14億),同時耕地面積有限(耕地紅線為18億畝)。
- 中國將農業視為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糧食的自給自足能力,被認為與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密切相關。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要 “用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食”。
- 海南南繁院的成立,以及對基因改良、智慧農業和蛋白質替代技術的投資,顯示中國政府不僅重視農業作為糧食供應的基礎,還將其作為減少對外依賴、提升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
美國:農業是經濟和外交的工具
- 美國的農業以高效規模化生產為特點,主要出口全球市場。農業在美國的國家定位中更多被視為一種經濟資產和國際影響力的工具。
- 美國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其農產品出口(如黃豆、玉米、小麥)是全球農業市場的核心力量。而黃豆更是經濟和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籌碼。例如,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將對中國的黃豆出口作為談判的手段,試圖通過施壓來達成更有利的貿易協議。
- 這表明,在美國,農業更多被用作經濟杠桿和地緣政治工具,而非僅僅是一個內部安全問題。
2. 農業對社會的意義
中國:農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 在中國,農業的意義超越了經濟層面,更關乎社會穩定和民生保障。
- 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中國政府非常清楚糧食短缺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因此對農業投入了巨大資源(如技術研發),以確保基本的糧食供應。
- 此外,中國對農業的重視還體現在扶貧工作中,農業發展被用來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從而促進國內社會和諧。
美國:農業是經濟活力和地方選票的來源
- 在美國,農業對社會的意義更多體現在經濟層面,特別是在農業州份。這些州份的經濟高度依賴農業出口,而農業出口又直接影響農場主的生計和收入。
- 此外,農業在美國選舉政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農業州(如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通常是總統選舉的重要票倉。因此,農業政策不僅是一個經濟議題,還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 雖然糧食安全對美國來說也很重要,但它不像中國那樣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因為美國擁有巨大的糧食生產過剩能力。
3. 科技創新與農業的未來
中國:農業科技是脫困和追趕的手段
- 中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被視為突破國際依賴、實現糧食自主的關鍵手段。像海南南繁院的研究(基因改良、智慧農業、蛋白質替代技術)就是為了解決中國對美國黃豆的依賴問題。
- 同時,中國還將農業科技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例如推廣智慧農業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以應對人口壓力和資源限制。
美國:農業科技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 美國的農業科技更多集中在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以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例如,轉基因技術和自動化機械已經普及,用來鞏固美國作為全球農業出口領導者的地位。
- 不過,美國的科技創新更多是市場驅動型,由私營企業和農業巨頭(如 Monsanto "孟山都"、Cargill "卡吉爾")主導,目的是通過技術壟斷 (例如有些基因改造的農作物沒有種子,這可迫令農民向他們高價購買種子) 以維持全球影響力,而不像中國那樣由政府強力推動,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4. 農產品的政治與經濟象徵
中國:農產品是主權和自主權的象徵
- 中國將農產品(特別是糧食)視為國家自主權的象徵。減少對國外(特別是美國)的依賴並實現糧食自給,對中國來說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家主權的體現。
- 因此,中國推行多元化進口來源(如巴西、阿根廷)以及農業科技創新,都是為了在貿易戰或地緣政治壓力下擁有更大的談判主動權。
美國:農產品是經濟工具與外交籌碼
- 在美國,黃豆等農產品不僅是經濟出口的重要來源,更被用作外交政策的槓桿。例如,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利用大豆出口作為對中國施壓的工具,試圖迫使中國做出讓步。
- 這種將農產品作為政治武器的做法,顯示了美國對農業的經濟化和工具化理解,而不是像中國那樣將其視為國家生存的核心基礎。
誰是南繁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又稱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院,簡稱 "南繁院")是中國農科院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該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10月,主要從事南繁育種、種業創新和提供南繁服務(即南方繁育服務)。作為中國農業科研的核心機構之一,位於熱帶氣候條件優越的海南島。中心被賦予了 “保障糧食安全” 的重任,研究涵蓋農作物基因改良、農業自動化、生物安全等多個領域:
- 南繁基地:熱帶農業的寶地
由於海南氣候不需要低溫處理,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多輪作物繁殖,這裡成為了中國糧食戰略體系的關鍵支撐點。海南的南繁基地(南方繁育基地)所以是中國農業科研的重要試驗場,專門用於快速繁育作物新品種。 - 智慧農業與無人化技術
研究中心內部展示了最先進的智慧農業技術,包括基因表型採集設備、高光譜監測無人機和可降解地膜技術。這些技術的目的是實現農業的自動化與數字化,從而大幅提高農田管理效率,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並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 - 超級水稻與基因改良:糧食安全的主力軍
南繁院亦展示了超級水稻品種,具有高產量、抗病蟲害、耐極端氣候等特性,顯示了中國在基因改良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這些作物能適應多種氣候條件,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2018年和2022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更兩度親臨海南,強調 “用自己的種子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的重要性。 - 蛋白質替代技術的突破
海南的科研團隊正在深入研究植物蛋白和人造肉技術。一旦這些技術成熟,中國可以大幅降低對傳統黃豆和其他蛋白質來源的需求,徹底擺脫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
結語:由訪問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院看中國的大豆自主戰略與全球供應鏈整合
儘管中國曾對美國大豆有一定程度的依賴,但隨著國內農業科技的突破和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中國已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來應對貿易戰中的挑戰。大豆之所以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焦點,主要是因為其對美國農業的經濟重要性以及其容易調整的貿易特性。然而,隨著中國逐步實現糧食安全和供應鏈多元化,美國的大豆影響力(正如美國的國力)正在逐漸減弱。此外,兩國對農業意義的不同觀點亦反映了兩國在經濟結構、社會需求和政治體制上的根本不同,也解釋了為何中國致力於推動農業科技自主,而美國更專注於全球市場競爭力。
未來,我深信中國將繼續通過國內科技創新和全球供應鏈協作,降低對任何單一國家的依賴,確保在貿易戰中的韌性與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