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行政長官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更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及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感謝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吸納了民建聯、各位議員及廣大巿民的意見,《施政報告》配合國家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為制定香港謀發展的長遠規劃,為民生幸福而優化的社會保障網,這是有高度有遠見,落實貼近民生的施政報告。而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推廣DSE國際認受性、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等,都可見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香港未來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必須要把握「一國兩制」的優勢,「國家安全」是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石和底線,而「愛國主義」是守護「國家安全」的精神核心和社會動力,相信沒有廣泛的愛國主義認同,維護國家安全和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就會缺乏深厚的社會基礎。因此,本人以下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範疇與學校相關政策提出意見。
政府過去一直非常關注本港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包括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織學生參與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推動本港及內地青年雙向交流等。今次《施政報告》就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持續深化及系統化,政策從課程體系到實地體驗;從知識傳授到情感培養,構建了多維度的愛國主義教育框架。
《施政報告》提到未來會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定稿,會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與教,連貫於各學科的潛在課程,而更將「心繫家國」活動的普及化,配合《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計劃,相信有助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國家認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育局早前薪火相傳計劃中「羅湖法治行」讓學生走進司法院及檢察院,明白甚麼是「一國兩制」及《憲法》,建議可以持續進行相關工作。《施政報告》當中亦提到會全面梳理及修繕保護各區中共抗戰遺址,並融入研學體驗路線和教育活動,這舉措可將愛國教育從課堂延伸至實地,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脈動,這種「行走的課堂」往往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能觸動人心。
《施政報告》提到未來會優化本港的中史及歷史教育,歷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根基。通過學習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近現代奮鬥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史等,有助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而通過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毛主席《一根燈芯》及《朱德的扁担》等的歷史事蹟都能傳承中華民族特有的愛國主義精神,若這些內容能融入教學中,相信能提升學生民族意識,為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
愛國主義教育要避免形式化及表面化。本人曾到江西井岡山實驗學校考察,該校自2013年開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學校已有完整的課程框架,更以量化評核方式,而學校課程內容及經驗現時已覆蓋至全國。政府現時已持續檢視及優化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本人認為除了簡單的知識測試或形式化的活動報告作為評估標準,建議制定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框架,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當中應更關注教師及學生對國家認同感的真實變化,可通過長期追蹤、深度訪談等調研方式,評估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以此為科學基礎調整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國兩制」,「一國」是根與本,而愛國主義的自然基礎。愛國主義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對國家有理性認同、有情感歸屬、有貢獻意識的公民。為配合未來國家發展,愛國主義教育要持續優化及深化,更要讓學生在認識國家發展成就的同時,也了解國際社會的多元發展模式,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未來社會棟樑。
持續優化及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未來社會棟樑
郭玲麗
郭玲麗
相關推薦
筆者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錨”,以創新活力與制度彈性引領全球資源配置與技術變革。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突破、區域融合與國際化佈局為抓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卡脖子”材料與技術的自主能力,以及重塑全球供應鏈規則,大灣區將在“雙重循環”格局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024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完成特區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本地立法的歷史性任務,在「一國兩制」事業發展進程中樹立起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一年來,在國家安全相關法律的有力護航下,香港展現出由治及興階段愛國愛港的蓬勃新氣象。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我們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回望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俯瞰「一國兩制」實踐下的繁榮景象,不禁心潮澎湃,深感歷史啟示之珍貴、家國情懷之厚重、未來使命之崇高。在此重要歷史時刻,我們更應深刻領悟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以熾熱的愛國之心,凝聚共識,共同謀劃國家與家庭更加富足美好的未來。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確立其作為「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深度融合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需要通過爭取國家授權,獲得在數據跨境、金融開放、人才流動等關鍵領域的制度試驗權,同時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系統性壓力測試。筆者意為在此基礎上,北部都會區應當強化其雙循環樞紐功能,通過建設離岸貿易中心與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成為聯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節點。
2025 年 10 月 20 日全球首個國際調解院於香港成立,填補國際法治空白,融合「以和為貴」東方智慧,鞏固香港法律中心地位,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國際調解院的誕生與落戶,是中國在全球治理赤字中主動作為的典範,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發揮獨特優勢的又一明證。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立法工作的協同機制正在不斷完善。筆者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通過工作實踐深刻體會到"一國兩制"下立法建言工作的系統性與創新性。這種跨越地域、融合專業的協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內涵,更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全球經濟尋求新增長極的今天,一片廣闊的「藍色疆域」正成為大國競逐的戰略前沿。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及行業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洋經濟總量有望攀升至3萬億美元。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爭中,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經濟活力最強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抓住機遇,譜寫經略海洋的新篇章?答案,或許正繫於一部專項立法 ——《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促進法》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