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早些時候的報道顯示,特朗普政府正考慮收購美洲鋰業公司高達10%的股權。該公司正在內華達州開發薩克帕斯鋰礦。公司官網稱,該礦擁有「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探明鋰資源儲量」。
薩克帕斯鋰礦預計將分五個階段擴建,最終每年可生產16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美洲鋰業表示,這一項目將「幫助建立美國國內的電池供應鏈」,而目前美國的鋰產量不足全球的1%。
更早的時候,美國政府7月與美國稀土生產商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達成了一項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其中包括4億美元的可轉換股票收購,使美國國防部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
8月底,美國政府還收購了英特爾10%的股權,該公司是美國唯一有能力在本土製造先進芯片的企業。這筆交易總投資額達89億美元,其中57億美元來自2022年簽署的《芯片與科學法案》提供的補貼,該法案提供數十億美元政府資金以促進國內半導體研發和生產。
分析稱,美國政府如今對戰略產業采取直接持股的做法,與中國主導稀土產業鏈的模式類似。中國目前幾乎壟斷了全球稀土供應鏈。盡管稀土在高科技制造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其利潤率仍然較低,中國政府資助了稀土開采、精煉以及稀土磁鐵等下遊生產領域的技術突破。
盡管特朗普政府試圖向中國「取經」,但一些分析師質疑,美國日益增強的干預主義是否適合自身的治理和經濟模式,況且美國已長期缺乏相關的運作經驗。「自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以來,美國已經拋棄產業政策四十多年了,這樣的國家不存在可比的制度文化或記憶。」黃裕舜說,相比之下,中國已經花了二十年時間遏制低效的裙帶關系,同時將資金引導到有能力、有績效的領域。「美國也想制定產業政策,但未必知道怎麽去做。」他補充道。
正如黃裕舜所言,就拿重振稀土行業而言,其實這十多年來,美國政府不是沒有努力過,但就是做不到。《紐約時報》早前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早在2010年中國對日本實施稀土禁運令後,美國就意識到了對中國稀土供應依賴可能帶來的風險。
十五年來,美國在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上進展緩慢,加之美國國內的稀土礦因環境法規等問題發展受限,企業也因成本和市場等因素不願投資稀土產業,導致美國至今在稀土加工和磁鐵生產等方面仍高度依賴中國。
2010年曾有日本企業響應美國政府號召,在美國本土建造稀土磁鐵工廠。但事實證明,美國公司不願意為美國生產的磁鐵支付額外費用,而是轉頭選擇中國供應商。日企後來被迫關閉工廠,將設備封存起來。美國礦物開採企業尼奧科公司(NioCorp Developments)的首席執行官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坦言,在美國開設一座稀土礦需要29年之久。「你可能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讓一座礦投入運營。」他說。
值得警惕的是,面對中方主導地位,美方一邊打算“學”,另一邊頻頻動起歪腦筋。路透社23日披露,七國集團(G7)和歐盟現在正籌劃設定稀土價格下限以促進其生產,同時對部分中國出口稀土征收關稅和所謂碳稅。
或許特朗普政府應該真正意識到,與其「效顰」中國,不如真正改變以「脫鉤斷鏈」為導向的逆全球化政策。中方發言人曾多次強調,在稀土問題上,中方的政策符合國際慣例。我們願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繼續加強出口管制領域的對話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