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進一步指出,這場角力中不會產生單一贏家的原因,在於各國與企業正面臨被迫在2個平行體系之間做出選邊站的困境。其中一方是以美國的晶片實力為核心的科技陣營,而另一方則是著重於中國的材料與製造優勢的資源陣營。全球供應鏈並不會因此而整齊地被切割開來,反而會變得更加混亂、更加昂貴,同時也更充滿了政治風險,而商業邏輯也將不再是主導因素。
有專家認為,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掐喉戰」的時代,只要能夠掌握少數的關鍵材料、設備,甚或是航運路線,就能夠獲取地緣政治上的籌碼。美中2國都在彼此的供應鏈中尋找弱點,並且將科技與資源轉化為武器。其中,全球產業的新驅動力來自於清潔能源以及先進科技的領域,這當中包含了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等,這些產業的供應鏈皆由中國所主導,進而形成一個從原料、製造到出口的「封閉式生態圈」。
在最新一輪的對峙當中,白宮前顧問警告,北京方面對於稀土所施加的新出口管制,已經遠遠超出了限制關鍵技術投入的範圍。川普政府對此正考慮限制波音公司對中國出口零組件,而此舉很可能會重創中國的航空業,進一步凸顯出這場戰線已經擴及到更廣泛的產業領域。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前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Michael Froman)表示,美國雖然可以切斷中國的晶片供應,可是中國也能夠使其明日的晶片以及其他先進技術的製造變得更加困難。
美國對中國的新關稅將於11月1日生效,而中國將自12月1日起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有美國媒體認為,中美雙方仍然還有時間可以進行談判,對於全球的供應鏈來說,或許還存在著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