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站在一個深刻的結構性轉型的十字路口。面對日益嚴峻的財政赤字與社福資源分配不均的雙重挑戰,筆者建議必須以創新思維打破傳統桎梏,開創全新的治理模式。當前香港社福體系呈現出一種令人憂心的悖論:一方面,東華三院、保良局等大型機構坐擁超過4億港元的巨額儲備;另一方面,眾多中小型社福機構和基層民眾卻在資源匱乏中艱難求存。這種「上層充裕、基層緊縮」的局面,折射出香港資源分配機制的深層次問題。
與此同時,香港金融體系也面臨自身的發展困境。強積金規模雖已超過1.1萬億港元,卻過度依賴西方評級機構,使香港的退休保障體系暴露於地緣政治風險之中。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計劃中存在的「收益私有化、風險社會化」扭曲機制,更凸顯出金融體系改革的迫切性。這些看似獨立的問題,實則共同指向香港治理體系中資源錯配與制度疲勞的結構性癥結。
值得期待的是,上市公司日益增長的ESG投入為破解這一困局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應當通過建立數位化的雙向資源對接平台,將企業的ESG資源精準引導至最需要的地方。這個平台既要能夠「向上賦能」,幫助中小型社福機構獲得專業服務、管理培訓和資源共享;也要能夠「向下支援」,確保基層民眾在STEAM教育、食物援助和生活津貼等方面獲得切實幫助。為此,筆者建議實施階躍式稅務優惠機制,對支持中小型機構的捐贈給予最高40%的扣稅比例,對經評估為高效的項目更可享受150%的扣除額。
在金融改革方面,當務之急是打破對西方評級體系的過度依賴。建議設立500億港元的主權債應急儲備金,優先引入本土評級機構,並大力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灣區基建REITs。同時,要通過修訂《銀行業條例》,徹底禁止銀行將政府擔保債務全額計入個人信用記錄的做法,建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合同平台,實現風險條款的自動預警和監督。
為確保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實施,我們需要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機制。在技術層面,要充分發揮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實現社福資助與信用修復的聯動,建立資源效能儀表板進行動態監測。在法律層面,要通過司法-行政-市場三方制衡機制,強化對樓宇安全等民生問題的及時干預。在跨境協同方面,北部都會區應該採用「文化永續×碳匯證券化×跨境稅制彈性」的創新框架,而河套科創園則可試行「土地開發+產業綁定」模式,要求開發商將30%空間用於科技孵化。
這項改革將採取分階段推進的策略。短期內(2025-2027年),建議將聚焦於設立主權債應急儲備金、修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計劃操作指引、搭建ESG資源匹配平台等基礎性工作。中期(2028-2030年)將重點推出大灣區基建REITs、建成跨部門區塊鏈監管平台、強制披露ESG合規白皮書。長期(2031年後)目標則是建立覆蓋30%東盟市場的本土評級網絡,推動「風險隔離條款」成為RCEP區域標準,並最終建立全球ESG資源對接平台。
預期這些改革措施將帶來多方面的顯著成效:強積金對美元資產的依賴度將從約65%降至45%以下;銀行違規事件預計減少約40%;中小企業主承擔過度風險的比例將從35%降至15%;ESG資源將為社福機構帶來50億港元的額外支持;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規模有望增至2.5萬億元,離岸人民幣結算份額提升至85%。
這項改革不僅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戰略舉措,更是兌現「一國兩制」下繁榮與包容承諾的關鍵路徑。我們必須認識到制度突圍的窗口期正在倒計時,對香港而言,這已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通過金融改革與ESG賦能的協同推進,我們必將能夠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生態系統,讓香港的繁榮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