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福利署每年數百億港元的預算分配,確實存在向大型機構傾斜的結構性現象。根據2023/24年度數據,政府向社福機構的整筆撥款總額達241億港元,而東華三院、保良局等大型機構不僅獲得可觀撥款,更積累了巨額儲備,其中整筆撥款儲備均達3.3億港元,總儲備更超過4億港元。這種資源集中化趨勢,使中小型慈善機構在服務供給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隨著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理念在全球興起,香港上市公司日益重視ESG表現,這為中小型慈善機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根據香港交易所的ESG報告指引,上市公司需披露社會投資及社區參與情況,許多企業正積極尋求具有實質社會影響力的合作項目。上市公司可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基金或ESG專項預算,與中小型慈善機構建立定向合作,特別是那些服務邊緣群體或開展創新社區項目的機構。同時,企業可發揮員工專業特長,為中小型機構提供法律、財務、科技等專業志願服務,例如銀行機構協助優化財務管理,科技公司幫助數字化升級。此外,大型企業可開放場地、設備等資源與小型機構共享,如商場提供活動空間,物流公司協助物資運輸。
筆者建議政府可優化稅務政策,進一步激發企業支持社福機構的積極性。目前香港的慈善捐款扣稅上限為應評稅收入的35%,可考慮針對支持中小型慈善機構的捐贈,提供額外稅務優惠,如提高扣稅比例至40%,或設立「中小型機構專項扣稅項目」。對企業與小型機構合作的項目性捐贈,可根據社會效益評估結果給予階梯式稅務優惠,如經第三方評估確認為高效項目,可享受150%的扣除額。同時,建立由政府和獨立機構對中小型慈善機構進行能力認證的體系,獲得認證的機構與企業合作可享受更優稅務待遇,確保資源投向治理良好的機
為實現資源分配的更均衡化,需要建立多層次的支持體系。首先應建立數字化匹配平台,幫助中小型機構展示其項目特色和成效,同時讓企業更容易發現合適的合作對象,社署可牽頭開發此類平台並提供項目評估服務。其次,大型機構和企業可為小型機構提供管理培訓、籌款指導等能力建設支持,如東華三院、保良局等可分享其項目管理經驗和治理模式。最後,借鑒公益金的成功經驗,設立專門面向中小型機構的聯合勸募渠道,上市公司可通過單一平台支持多家小型機構,降低交易成本。
通過上市公司ESG資源與中小型慈善機構的有效對接,可產生多重積極影響。對中小機構而言,能夠獲得更穩定的資源支持,提升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對上市公司來說,可以增強ESG表現,提升品牌形象,獲得稅務優惠;對社會整體而言,能使社福服務更多元化,讓邊緣群體獲得更好服務,增強社會包容性;對政府而言,可以優化社福資源分配效率,減輕公共財政壓力。
香港社福領域的資源分配需要從「強者恆強」的模式轉向更加多元、包容的生態系統。上市公司的ESG投入為此轉型提供了重要契機。通過精心設計的政策引導和機制創新,完全可以實現企業、慈善機構和社會的多方共贏,讓社福資源真正惠及每一個有需要的群體,推動社會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這種公共部門、私營機構與第三部門的協同合作,正是現代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向,也將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