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本港年長司機問題的核心與多維解決方案

avatar

鄭國鈞

專欄作家/評論員
教育界
作者:

鄭國鈞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荃灣如心廣場上周二(8月5日)35歲菲律賓籍男遊客被一名 80 歲黃姓的士司機剷上行人路撞斃事件,又一次激起社會討論「年長司機」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年長司機涉交通意外的案例持續增加,引發了社會對年長司機駕駛安全問題的廣泛討論。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業界代表以及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然而,正如鄭國鈞博士所指出,問題的根源並不僅僅在於年長司機本身,而在於更深層次的老年經濟問題。以下將結合其他觀點,探討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1. 問題的表象與深層原因

80歲的士司機肇事致命的交通意外,引發公眾對高齡司機駕駛安全的擔憂,並成為政府推動修例的「催化劑」。根據政府數字顯示,60歲以上的士司機交通意外數量三年內增幅達40%,而70歲以上司機的事故亦顯著增加。而政府的應對政策,是包括將體檢年齡門檻降至65歲、要求一年一檢,以及加強檢查內容。 

然而,這些數據和政策僅針對交通意外的「表徵」,而非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過去的年長司機多為補貼家用或消遣而工作,駕駛壓力相對較小,意外的嚴重性也相對較低。如今,許多年長司機是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開車,長時間高壓工作導致健康狀況更容易惡化,進一步增加了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改善老年人的經濟保障。試問哪一位富裕的老人家不會自動自覺地每年去做「 體檢 」?他們都明白「生命可貴」,希望「健康120歲」,活長一點。相反,要政府「施壓才去驗身」 的是因為生活逼人「要驗身才有工開」, 不但驗身動機不同,就連對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都可能都不甚理會,事關每天都入不敷支,就算政府要求每月一 檢 ,相信涉及年長司機的交通意外數字不會因此下降,因為這是「治標不治本」。

2. 工會與業界的憂慮

既然是「治標不治本」,工會和業界代表對政府收緊體檢要求當然表示強烈反對,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認為這不僅不公平,還可能導致交通運輸行業的進一步萎縮。他們指出,長工時、高壓力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才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而非單純的年齡或健康問題。 

這些觀點與我的立場高度一致。我認為,老司機的壓力來自於經濟上的不得已,政府應該優先改善司機的工作條件,減少他們的生計壓力。如果司機不需要「拋身出來」養家,而是能在相對輕鬆的環境下工作,那麼壓力和健康風險將大幅降低,交通意外的概率也會隨之下降。 

3. 全民健康支持與職業司機健康教育

在改善老司機經濟困境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全民健康支持,尤其針對年長者,提供更多免費或低成本的健康檢查、慢性病管理以及心理健康服務——向職業司機宣傳「社區藥房」可能會是解決方案其中重要的一環。此外,還應設立針對職業司機的健康教育與壓力管理課程,例如如何識別疲勞駕駛風險、壓力疏導方法以及合理作息安排。這些措施不僅能促進司機的身體健康,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高壓的工作環境,減少因疲勞或健康問題引發的交通意外。 

4. 推動科技輔助駕駛與分時工作制

另外,政府亦可推動在商用車輛中安裝科技輔助駕駛系統,如防撞預警、車道偏離提醒和疲勞檢測等,為年長司機提供技術支持,減輕對其身體狀況的依賴。還記得以前常常有大貨車倒車時撞到途人,結果政府立法,通了《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修訂)規例 2000》,要求所有貨車都裝上「倒車警報器」,確保貨車在倒車時或即將倒車時必須發出聲音。之後大家可曾再有常常聽見貨車倒車時撞到途人的新聞?

現今科技發達,為什麼不要求(以至津貼)的士一律安裝「車道偏離提醒器」或「疲勞檢測器」之類的輔助裝置?此外,行業可探索分時工作制,讓年長司機以更短的工作時間完成任務,並獲得合理的薪酬補償。這樣既能降低長時間駕駛帶來的健康風險,又能為年輕司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緩解行業人手短缺問題,更可減少車輛在街上「漫無目的的尋找客人」不但節約能源更可提升司機工作效率。 

5. 打擊非法營運與改善行業競爭環境

說到提到要減少車輛在街上「漫無目的的尋找客人」,便一定要提「白牌車」對守法司機的生計所造成的衝擊。政府應加強對非法營運「白牌車」的執法力度,清理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讓合法司機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減少因競爭激烈而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的情況,從而降低健康風險。 

6. 提倡社會同理心與尊重

最後,除了政策層面的改革,社會也應對年長司機展現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年長司機並非交通意外的唯一責任方,他們背後的經濟壓力與社會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大眾應減少不必要的苛責,並推動對年長司機的包容氛圍。他們很多都已經貢獻了大半生撫養了下一代,我們如未懂感恩,亦不應再向他們責罵吧!

結論:從經濟保障到系統性改革的多維解決方案

綜合以上分析,年長司機問題的核心——老年經濟困境。僅靠收緊體檢要求或增加限制,無法真正改善年長司機的處境,反而可能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壓力。政府應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的經濟問題,提供更完善的退休保障,加強健康支持,推動科技輔助,改善行業環境,並營造對年長司機更友善的社會氛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減少交通意外,並為老齡化社會的挑戰提供長遠且可行的解決方案。 

(註:鄭國鈞博士 Dr Raymond 為新加坡運輸物流學會特許會員和加拿大專業物流師,彼亦於90年代在香港自由黨研究部工作,回歸前曾擔任前立法局(航運交通界)劉健儀議員的助理)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