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聚焦
美國掃蕩跨國電信詐騙,10月8日起訴柬埔寨太子集團控股(PrinceHoldingGroup)的創辦人陳志,10月14日公布起訴書,對太子集團146個目標全面制裁,其中9家公司登記地點竟在天王周杰倫所住的豪宅大樓「和平大苑」。台北地檢署10月15日分案,指揮刑事警察局、調查局台北市調處偵辦,開過數次專案會議後,已聲請扣押18筆不動產、26輛名車及銀行存款獲准,總價值45億元新台幣(下同)。
柬埔寨近日大舉打詐,今(4)日前往柴楨省展開突擊掃蕩行動,成功搗毀一處電信詐騙據點,柬警共拘留相關57名涉案人士,其中包含32名台灣人、13名日本人、8名菲律賓人、3名越南人以及1名新加坡人。
日本秋田今天再有一名男子遭熊襲擊,自衛隊最快明日到當地支援。日本放送協會報道,該名77歲男子凌晨3時半左右,在秋田市派報紙時,遭長約一米的熊襲擊,臉部和雙手被抓傷,送院時清醒。警方表示,該隻熊從灌木叢中撲出襲擊,之後逃去無蹤,當局已加派人手巡邏並呼籲居民提高警覺。
新加坡擬將李光耀歐思禮路 38 號故居列國家古蹟,持有人李顯揚批政府踐踏父親拆屋遺願。政府指建築具歷史意義,屋主可兩周內上訴。
緬甸軍方 10 月 25 日爆破克倫邦 KK 園區,累計逾 2000 名外籍人員逃泰,3 人渡河溺亡。泰國核查身分與犯罪紀錄,分析指緬甸意在東盟峰會展打詐成果。
2025 年 10 月 26 日,第 47 屆東盟峰會上,東帝汶正式成為東盟第 11 個成員國,這是東盟 26 年來首次擴員,意義重大。
泰國王太后詩麗吉於 2025 年 10 月 24 日晚 9 時 21 分在朱拉隆功醫院逝世,享年 93 歲。泰王下令舉行最高規格國葬,並進行為期一年的哀悼。泰國王太后、詩麗吉、辭世、93 歲、國葬、哀悼期、普密蓬、哇集拉隆功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24日在眾議院全體會議發表上任後首次施政演說,表示中國是重要鄰國,有必要構築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但她同時承認,日中之間存在安全保障、經濟安保方面令人關切的事項。
綜合外媒報道,緬甸軍方20 日表示,已奪回位於泰緬邊境、臭名昭著的詐騙園區 KK 園區,該地區過去五年一直是網上詐騙、洗黑錢及人口販運活動的重災區。當局稱在行動中「清理」園區,釋放超過 2,000 名被困工人,並查獲 30 部屬於美國企業家馬斯克旗下的 Starlink 衛星網絡(星鏈)終端機。
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安全機關近日破獲了一起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發起的特大網路攻擊案,相關部門已經掌握了對方攻擊入侵中國國家授時中心的「鐵證」。從 2022 年 3 月 25 日起,美國安局被指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機的簡訊服務漏洞,秘密攻擊了授時中心多名工作人員的手機終端,並藉此竊取了其中的敏感資料。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於 10 月 17 日在大分縣大分市的醫院內因衰老離世,享年 101 歲。他曾發表「村山談話」,就日本帝國時代的侵略及殖民歷史道歉。
法新社雅加達16日電,印尼東部巴布亞省(Papua)今天下午(當地時間16日)發生規模6.5地震,相關當局官員表示,地震已經造成當地數十棟民宅和建築物受損,但沒有接獲人員傷亡的通報消息。
2025年「亞洲團體乒乓球錦標賽」10月11日至15日在印度登場,10月11日開幕當天出現風波,有眼尖觀眾在比賽現場發現印度主辦方在賽場上方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而非使用中華台北奧會旗,消息傳出後不少中國網友炸鍋,甚至喊話中國罷賽。
當地時間10月10日,公明黨決定退出與自民黨的執政聯盟,徹底分道揚鑣。自民黨新總裁高市早苗的執政之路突遭重大危機。日本政治格局面臨徹底洗牌。由於公明黨長期主張對華友好,積極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日本一些極右翼政客隨即借題發揮,炒作反華議題。日本保守黨籍眾議員北村晴男等人近日聲稱,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是「受到中國指示」,目的是「阻撓高市早苗上台」。對此,齊藤鐵夫回應說,此類言論純屬捏造,完全不符合事實。
這兩天的日本政壇,風雲突變。原本被視為「板上釘釘」的新首相人選、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其前路突生變數。最新跡象顯示,日本下一任首相有可能並非高市,而是野心同樣不小的日本國民民主黨黨首玉木雄一郎。
據《NHK》報導,日本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今(10)日與公明黨代表齊藤鐵夫會談,商談兩黨繼續共組執政聯盟的前景,然而,會談後齊藤鐵夫宣布退出執政聯盟,理由是政治與金錢的問題未能得到充分回答,齊藤鐵夫並且明確表示,在之後的首相指名選舉中不會支持高市早苗,而會把票投給自己。
據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消息,當地時間10月10日9時43分左右,菲律賓南部東達沃省以東海域發生7.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據路透社10月7日消息,美國國防部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約翰·諾(John Noh)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公開表示,他「強烈支持」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台灣當局防務開支應達到GDP 10%的主張,並強調美國需確保「盟友和夥伴花更多的錢,承擔更多責任」。此言論正值美國對台軍援政策動蕩之際,此前有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已拒絕批准一筆對台4億美元軍事援助。
印度經濟規模突破四點一九萬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已正式超越日本,躋身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與德國。這項數據標誌著印度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預示其可能在未來兩至三年內超越德國,晉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日本與德國的經濟成長率分別僅有+0.6%與-0.1%,而印度預計2025年GDP增長率將持續維持在6%以上,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此高速成長的主要經濟體。表面看來,印度經濟動能強勁,成績斐然。然而,在這片繁榮背後,隱藏著結構性失衡與深層社會矛盾,使外界對其「崛起」的可持續性提出質疑。許多分析指出,印度的GDP增長雖亮眼,卻如同「鏡花水月」,缺乏堅實的產業與社會基礎支撐。
美國新版國防戰略文件可能預示著優先事項出現重大調整,一些美國的盟友也正為此做準備。看到這一形勢變化,《日經亞洲》變得憂心忡忡起來,竟渲染稱,如果特朗普政府全面奉行「本土優先」戰略,亞洲也難以完全幸免,甚至這種戰略收縮將會對日本造成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