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雙向奔赴的機會下,香港為何必須「小步快走」?

avatar

陳杰

航運交通界
傳媒人/記者
作者:

陳杰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迎里程碑。

繼「港車北上」成功實施後,「粵車南下」政策將於今年11月正式啟動。

根據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公佈的政策框架,該計畫採取「雙軌並行」:一方面,廣東單牌車可預約停泊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自動化停車場,實現「泊車轉機」;另一方面,首階段每日開放100個配額,允許粵車直接駛入香港市區。

作為促進兩地人文交流與經濟融合的互惠舉措,其政策初衷值得肯定。

但面對香港獨特的地理與城市現實,如何確保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市民福祉與灣區動能,仍需特區以科學審慎的態度穩步推進。

廣東單牌車可預約停泊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自動化停車場。(新華社)

經濟融合的雙向奔赴,政策初衷值得支持

「粵車南下」並非孤立政策,而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關鍵一環,旨在實現與「港車北上」的互惠對接。其經濟價值體現在多方面: 

啟動多元消費場景:內地自駕遊客通常具備較高消費能力,可為香港零售、餐飲、旅館與會展業注入新活力。香港總商會主席陳瑞娟指出,此類旅客將直接帶動高附加價值服務需求,包括金融、醫療及專業服務。 

鞏固航空樞紐地位:機場島1800個泊位的「泊車轉機」服務,將吸引廣東居民經香港機場國際中轉,強化香港全球航空網絡節點功能。配合機管局Skytopia等臨空經濟項目,其衍生經濟效益可觀。 

深化灣區生活圈認同:對於大部份在港有親友的內地車主而言「一腳油門到香港探親」的期待,折射出政策對「一小時生活圈」的心理建構作用。這種情感聯結,是大灣區深度融合的社會基礎。

機場島1800個泊位的「泊車轉機」服務。 (新華社)

空間有限、配套差異:市區進入需恪守容量紅線

然而政策落地不能忽視香港的現實限制。與「港車北上」車輛進入內地後可經由高速路網快速疏散不同,粵車南下終點是土地資源緊張、道路承載力飽和的香港市區。若為追求「KPI達標」而冒進擴容,可能適得其反。

道路承載的硬約束

路網容量逼近極限:香港市區路窄車稠,2025年5月港珠澳大橋日均車流已達1.5萬車次,較「港車北上」前激增170%。新增車輛若無管控,關口的壅塞惡化將進一步影響通關車輛。 

泊位短缺的結構性難題:香港商業區停車位長期不足,而左舵粵車使用右舵設計的取票及繳費系統(如八達通)亦面臨操作困難,易在高峰時段引發停車場入口堵塞。

港珠澳大橋日均車流已達1.5萬車次。(新華社)

駕駛生態的軟性摩擦

規則差異埋隱憂:內地允許紅燈右轉等規則與香港交規衝突。雖然保單要求粵車司機持香港駕照且車輛經本地驗車,但短期適應難期完美。 

配套相容性待提升:廣東電動車普及率高,但兩地充電介面標準尚未統一。若無前瞻性基建投入,車主體驗與電網調度均將承壓。

旅客停泊後乘接駁巴士進入市區。(新華社)

精準配額:結構性優化釋放政策效能

與其全面擴容市區配額,不如依據情境需求執行精細化管理,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最大化政策效益。 

優先擴容機場停車,賦能樞紐經濟:機場「泊車轉機」不涉及市區路網,且流程簡便。提升此部分配額,可快速吸引轉機客流,帶動機場商業與Skytopia發展,亦無擾民之憂。 

機管局同步開發的「泊車轉乘」服務,讓旅客停泊後乘接駁巴士進入市區,可作為市區自駕的替代方案,緩解配額壓力。

創新時段配額,對接「夜經濟」策略

設立「夜間專案配額」(如18:00入境,隔天8:00前離境),吸引粵車旅客參與夜市消費。旅客可於傍晚抵港用餐購物、觀賞夜景或演出,隔日清晨離境,契合香港推動夜經濟的政策方向,同時避讓早晚通勤高峰。 

搭配推出夜間停車優惠與景點聯票,提升此時段吸引力。

粵車遊客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新華社)

促進理解互信:政策軟環境同樣關鍵

政策成功需仰賴兩地社會心理層面的雙向調適。 

港人需展現包容:理解粵車遊客對香港經濟的貢獻,避免「見大陸車即避」的排斥心態。正如「港車北上」實施兩年未現重大事故,證明駕駛者能快速適應規則差異。 

內地車主應認知侷限:香港並非內地廣大路網可比,其道路設計受歷史與地形制約。需透過申請指南、線上課程強化宣傳,引導車主理解市區行駛的注意事項,如:狹窄道路會車、禁鳴區、泊車規範等。

香港首階段每日100配額。(圖:陳杰)

特區政府的「小步快走」策略,首階段市區每日100配額,正是對香港承受力的務實回應。未來配額調整應堅守數據說話原則:密切監測口岸通關效率、週邊路網車速變化、違例投訴率、商業區消費增幅等指標,以科學模型取代主觀增量目標。 

唯有在「機場擴容優先、時段精準供給、配套同步升級、社會共情培育」的多維協同下,「粵車南下」才能從交通政策昇華為灣區融合的典範之作——既讓廣東親友感受「一腳油門抵港」的溫暖,又不讓香港市民成為這份便利生活品質的代價。雙向奔赴的真諦,從不在速度,而在平衡。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