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正深陷結構性失衡危機,其病灶源於債務擴張、制度扭曲與基礎建設崩壞的三重癥結。筆者認為美國若持續以關稅等對外手段轉嫁矛盾,將加速侵蝕霸權根基。
美國國債規模於2024年首季突破34兆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3%,過去十年平均財政赤字率達4.8%。此種「借債—消費—赤字」循環實質是濫用美元儲備貨幣地位轉嫁國內需求壓力,更埋下金融系統性風險:2008年次貸危機已暴露債務證券化的毀滅性,而美債流動性持續惡化更成新引信,日均交易量占國債市場總額比例從2019年的16%驟降至2023年的12%,降幅達25%(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數據),此趨勢將加劇利率波動風險。
福利制度與稅收體系正形成雙重透支。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險占聯邦預算逾60%,卻陷入「高支出低覆蓋」困境:醫療成本佔GDP比重達18%冠居全球,卻仍有三千萬人缺乏醫療保障(凱撒家庭基金會2023年調查);養老金儲備預計將於2033年耗盡,但高達35%民眾選擇62歲提前退休(社會安全署數據),使財政壓力雪上加霜。
稅制扭曲更深化社會分裂,跨國企業透過愛爾蘭等避稅天堂(企業稅率僅12.5%)每年造成逾六百億美元稅收流失(國稅局追蹤報告),且資本利得稅率(20%)與勞動所得最高稅率(37%)的差距,導致前1%富豪實際稅率僅23%(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報告),貧富鴻溝持續擴大。
基礎建設崩塌亦正觸發產業鏈斷裂。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將全國基建評為「C-」等級,老舊設施直接削弱產業競爭力:飲用水管線日均漏水六百億加侖,機場延誤年耗三百三十億美元;能源網絡老化導致德州奧斯汀晶圓廠2023年平均停產7.2天(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報告),推升半導體製造成本。製造業佔GDP比重從1970年的27.6%(國家經濟研究局數據)萎縮至2023年的10.3%(經濟分析局第四季報告),半導體產能全球佔比更從37%滑落至12%(半導體工業協會數據),產業空心化趨勢嚴峻。
近月,關稅工具被誤用為解決貿易逆差的特效藥,實則存在根本性誤判。貿易逆差本質是美元特權的副產品:各國賺取美元後回購美債壓低市場利率,刺激過度進口消費,形成「資本流入→消費過剩→逆差擴大」的結構循環。2018至2019年關稅戰證實其謬誤: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量化分析顯示,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導致製造業流失0.4%就業崗位(約七萬五千人);稅務基金會追蹤調查更揭露,九成關稅成本轉嫁至美國進口商,家庭年均支出增加一千三百美元。此舉猶如「割股充饑」,不僅未能縮減貿易逆差,反加速產業外移,即便將供應鏈轉移至墨西哥等近岸國家,生產成本仍較亞洲高出20%。
其破解困局實需從內政實施三維改革。福利制度亟需精準化:針對碎片化醫保體系,應推動公共醫保選項並授權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進行藥價議價;面對養老金缺口擴大,須分階段提高退休年齡至68歲,同時實施「延退年薪免稅額」補償機制(每年減免五千美元稅負),避免加劇老年貧困;失業救濟制度則應與職業培訓掛鉤,建立技能認證銀行提升再就業能力。
稅制改革關鍵在實現公平化:落實十五國集團(G15)全球最低企業稅率15%協議,對跨國數位服務課徵3%數位營業稅(如法國模式);同步改革資本利得稅制,對年收入逾百萬美元者適用37%普通所得稅率,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此舉十年可增收一點七兆美元。
基建與產業再造需協同推進:五百五十億美元半導體投資(《晶片與科學法案》)應聚焦構建「研發生態圈」,借鏡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模式,將國家實驗室技術商業化率從15%提升至30%以上;基礎設施升級須優先替換老化電網,導入分散式儲能系統(如特斯拉Megapack技術),降低產業能源斷鏈風險。
歷史教訓揭示霸權存續取決於內部再造。筆者認為現美國經濟的根本矛盾在於「金融擴張依賴症」,以貨幣幻覺掩蓋生產效率衰退。正如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在《西歐金融史》所警示:「當霸權國慣用印鈔替代創造財富、以關稅掩飾創新不足時,其根基便遭侵蝕(erode)。」解方在於重構三角穩定框架:將福利制度從消耗性支出轉為人力資本投資,使稅制從漏洞套利場蜕變成創新催化劑,讓基礎建設由陳舊負債升級為智慧資產。
必須在此變革中平衡美元特權的雙面性,既保留其支撐企業研發的低成本融資優勢(如科技公司發債利率僅3.2%),又重建內生競爭力,方能避免帝國斜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