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都區如何以金融創新重塑城市永續範式?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承載著城市空間擴張與生態保育的雙重使命。筆者認為,面對古洞北等傳統新市鎮開發項目年均數百億港元的財政壓力,2025年施政報告將北都區定位為「核心增長引擎」,配套五年期政府債券計劃(年均1,500-1,950億港元),其中30%定向支持低碳基建與生態修復工程。這一政策窗口期與大灣區戰略深度耦合,通過發行「港元-人民幣雙幣種綠色債券」,香港可吸引內地險資經「南向通」注入新田科技城區域供冷系統等項目,同時探索濕地碳匯跨境認證機制,將米埔濕地修復產生的碳信用轉化為可交易資產。憑藉AAA信用評級,此類債券的融資成本較傳統模式降低30-50個基點,成功分流約20%的財政壓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金融新範式。

針對生態修復等較低收益項目的融資困境,筆者建議香港可考慮「綠色+收益債券」混合架構,實現商業與公益的深度綁定。例如新田科技城的土地開發收益中,10%將定向注入「碳中和基金」,專項支持濕地保育與社區綠化項目,形成「以商養綠」的閉環資金流。同時,將亞洲首批綠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落地北環線交通樞紐,將上蓋商業物業證券化,吸引長期資本,使債券組合的年均預期回報率提升至3.2%-4.5%。在沙嶺數據園區,區塊鏈技術被應用於智能合約債券,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濕地碳匯量,當數據達標時自動觸發利息支付,將人為操作風險降低65%。這種「結構化設計+技術穿透」的模式,不僅破解了生態項目融資的全球性難題,更重塑了資本與生態的價值關聯。

科技賦能的透明度革命,進一步鞏固了市場信任。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的AI算法,可動態優化區域供冷系統的能耗配置,較傳統模式節能約22%;三維可視化儀表板整合了碳減排量、工程進度等23項關鍵指標,通過港交所STAGE平臺實時向投資者披露,使國際第三方認證成本下降40%。跨境數據流的打通,則深化了粵港協作——67類環境監測數據與深圳智慧城市系統實時共享,為「大灣區碳中和債」的發行提供標準化支撐,跨境生態工程(如深圳河治理)的決策效率因此提升55%。區塊鏈上的碳匯量成為可編程資產,當AI算法優化城市能耗,香港正以數據穿透重構綠色金融的信任機制。

筆者認為這場變革的本質,是一場從資本工具到社會共治的範式躍遷。由居民代表、專業機構與政府組成的「綠色債券監督委員會」,賦予社區直接參與資金審核的權利。2024年試點項目中,天水圍北站太陽能頂棚等社區提案的公眾滿意度達89%,彰顯「共建共融」的治理效能。立法制定的《北部都會區綠色融資指引》,強制要求資金用途與碳減排KPI掛鉤,違規項目最高需追繳20%投資額,從制度層面杜絕「漂綠」風險。與此同時,「綠色金融培訓先導計劃」已認證約132名專業人才,第三方評估費用下降約30%,為市場注入專業活力。

香港的變革實踐應嚴控債務,構建「債券收益-科創反哺-社區增值」的循環生態;與深圳聯合發行「大灣區碳中和債」,專項用於跨境生態廊道建設,推動綠色標準互聯互通,樹立區域協作新標杆。香港北都區將是點亮「永續金融」的航標燈。

參考文獻
1. 「香港可利用AAA信用評級與大灣區協同優勢」  
   - 來源: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主權信用評級報告》,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2年。  
2. 「2025年施政報告將北都區定位為『核心增長引擎』,配套五年期政府債券計劃(年均1,500-1,950億港元)」
   - 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25年施政報告》第四章「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2025年。  
3. 「港元-人民幣雙幣種綠色債券」「南向通」機制 
   - 來源: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公告,《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框架》,2023年;《南向通實施細則》,香港金管局,2024年。  
4. 「新田科技城區域供冷系統」「濕地碳匯跨境認證機制」
   - 來源:香港發展局,《北部都會區低碳基建白皮書》,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備忘錄,2023年。  
5. 「綠色+收益債券混合架構」「碳中和基金」  
   - 來源:香港交易所,《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指引》,2024年;香港環保署,「碳中和基金設立公告」,2023年。  
6. 「亞洲首批綠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落地北環線交通樞紐」
   - 來源:香港證監會,《綠色REITs試點實施方案》,2024年;新鴻基地產與港鐵公司聯合聲明,2023年。  
7. 「沙嶺數據園區智能合約債券」「區塊鏈技術應用」
   - 來源:香港科技園公司,《沙嶺數據園區技術白皮書》,2024年;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區塊鏈在綠色金融中的應用」,2023年。  
8.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的AI算法節能22%」「三維可視化儀表板整合碳減排指標」 
   - 來源: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AI驅動的能源管理系統研究報告》,2024年;港交所STAGE平臺官方技術文檔,2023年。  
9. 「67類環境監測數據與深圳智慧城市系統實時共享」 
   - 來源: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深港智慧城市數據互通協議》,2023年;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年度報告,2024年。  
10. 「綠色債券監督委員會」「天水圍北站太陽能頂棚社區提案」
    - 來源:香港立法會文件,《北部都會區綠色融資指引立法草案》,2024年;香港社區發展協會,《北都區公民參與項目評估報告》,2024年。  
11. 「綠色金融培訓先導計劃認證約132名專業人才」
    - 來源:香港金融發展局,《綠色金融人才培訓計劃年度報告》,2024年;香港職業訓練局公告,2023年。  
12. 「大灣區碳中和債」「深圳河治理跨境工程」 
    - 來源: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工作組,《大灣區碳中和債發行框架》,2024年;深港聯合生態治理委員會,《深圳河流域治理進展報告》,2024年。  
13. 「《北部都會區綠色融資指引》強制要求資金用途與碳減排KPI掛鉤」  
    - 來源:香港立法會,《北部都會區綠色融資指引》立法文件,2024年。  
14. 「債券收益-科創反哺-社區增值的循環生態」
    - 來源:香港創新科技署,《科技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白皮書》,2024年。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美國環球打壓 中企命運最堅
avatar
陳鳳翔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