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的核心價值應著重於促進學術卓越、產學研合作、國際交流,以及跨界合作。 未來應充分發揮北都大學城成為一個匯聚人才、知識和創新的樞紐,並提升香港的國際教育地位。
在此,本人希望政府能盡早規劃進駐教育城院校的方向,開設緊貼未來產業需求的跨學科跨專業課程,例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以及未來新興產業所需的人才和技能等。
北都大學教育城是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讓教育牽頭帶動香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所以大學城具備龐大規模和未來無限可能性。
其實,政府可考慮在大學城裏推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建共享」模式,借鑒新加坡航空公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共建「數碼航空企業實驗室」的成功經驗,鼓勵企業與院校合作設置尖端科研設施,例如高性能電子計算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創科研發基地等,以提升資源運用彈性和效率。
政府可考慮為北都大學教育城作研究和評估,制定重點科研發展清單,聚焦於人工智能晶片、新能源科技和生物醫療等領域,以緊扣新時代科研與產業化需求。此外,政府應就規劃及產業園區發展預留充足土地專供「商校合作」。
例如華南理工大學與廣州華銀康醫療集團共建教學實習基地更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們軟件開發委託大學研發和處理,有效促進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和學科應用,更真真正正是做到「產學研」落地和應用,印證「產學研」結合的成果,從而邁向國際化。
加快推動北都大學教育城項目,有助促進大灣區區域發展,讓香港更好融入及配合國家發展大局,強化「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角色。本人認為應藉著大學教育城項目發展,着力推動與大灣區院校的課程資歷和學分互認機制,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的雙向流動,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土地規劃上,亦需完善住宿配套和共享空間,促使吸引海內外人才來港交流,以至長期發展。香港擁有5所QS世界排名百強大學,最新報告顯示,更有2所本港院校首度躋身排名,足以證明香港本身高等教育實力非常雄厚。本人相信北都大學教育城的發展,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
香港必須把握新時代機遇,加快項目推展,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大學教育城的發展需具備全方位視野,避免分散零碎的發展模式,務求緊扣未來產業規劃、人才培育、產學研落地及成果轉化等範疇,彼此之間相輔相成。
本人認為這樣才能延攬全球頂尖人才匯聚本港,促使大學教育城成為建設香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香港新產業發展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