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審視香港文旅發展的結構性困局,認為核心矛盾在於「資源豐沛而系統失靈」,全港逾千處歷史建築散落十八區卻缺乏動線整合,非遺技藝淪為觀光表演而產業附加值低迷,節慶人潮管理更因部門權責破碎而屢現失控。
筆者主張須以「制度重構工程」重塑香港文旅基因,借鏡內地成功經驗卻非機械複製,而是將其精髓轉化為契合香港地緣特質的活化解方。
在離島群域,移植「榕江村超」的民眾自組織能量,以長洲太平清醮、南丫漁歌為文化內核,創設「非遺競技聯賽」。此機制由居民社企運營,透過龍舟拔河、傳統漁法挑戰等賽事形成經濟生態圈:聯合周邊攤販,善用社區文旅基金,申請渡輪票價補貼及青年創客孵化;
同時離島專項文旅,投入賽事場館升級,增加門票分成。此舉既釋放民間創造力,更將過境式觀光轉化為深度在地參與。
面對深水埗、油麻地等舊區「肌理豐富卻體驗零碎」的困境,建議借鑑福州三坊七巷的沉浸式敘事邏輯,設計科技賦能的「時空疊映系統」。在油麻地警署等增設歷史實境劇場,遊客掃碼解鎖《九龍城寨》等任務鏈,累積積分兌換場折扣;深水埗布檔附近可增設為可穿戴藝術實驗室,讓遊客親繡嵌有NFC晶片的潮紋胸針,輕觸即可聆聽匠人故事。此方案以AR科技黏合碎片場景,使布匹市集成為流動的文化載體。
針對北部都會區文化辨識度薄弱問題,筆者參照深港河套區的科創整合模式,建議在洪水橋創科園打造「軍民兩用科技體驗館」。
遊客可操作農用無人機模擬系統, 形成獨特的規則破壁實驗場;同步開通深港濕地碳軌跡騎行線,採集生態數據換取機場貴賓服務,使新開發區化身為科技與自然共生的體驗樞紐。
為支撐上述變革,設計三維制度齒輪:債券定向修復潮州商會紅頭船風雨亭,並設立「文旅政策險」承保條例變動風險;治理層面整合政府門審批權改行負面清單制,萬人級活動直派AI調度介入;科技層面搭建「文旅平台」,串聯入境處、港鐵及支付數據生成熱力圖譜。
此方案本質是場「規則重寫運動」:長洲飄色進化為全民競技IP,深水埗布市蛻變科技工坊,洪水橋創科園轉型碳積分交易所。離島聯賽的鼓聲與油麻地AR劇場的光影交織,香港終將兌現「無處不旅遊,處處皆金融」的稀缺競爭力。這非漸進改良,而是以地緣能量驅動的制度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