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台海危機。卻沒想到,因為「高市早苗的風波」,真正的風暴正在東海醞釀。中美台在十一月,因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挑釁」,中國已密集在琉球外海實彈軍演,日本不甘示弱,派出F-15J升空回應。美國也選在此時,對日販售攻擊性武器。這不難令人擔心,東海局勢已接近政治能容忍的臨界點。東海沒有緩衝區,在美日「控溫失衡」下,現在的東海實際上比台海更加危險。
在台灣點火,戰線拉向東海,高市早苗的政治冒險
中國外交系統反應極快,除了作出嚴詞抗議外,並動用了建國以來罕見的向聯合國正式遞交文件,引用《聯合國憲章》中的「敵國條款」。這是1945年以來,北京第一次正式、公開把「敵國條款」放上國際舞台。
提醒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受到《聯合國憲章》的規範。雖然日本表示「敵國條款」已經過時,而事實上在日本憲法中的第 98 條也明文規定,必須完全遵守條款。
所以北京絕對有理有法有據向日本提出警告:不要再把台灣當成軍事介入的跳板,中國將依法理,保留直接反制的權利。
聯合國憲章的「敵國條款」,限制日本的軍國主義
高市早苗以日本首相的身分,公開正式表示 :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將台灣問題與武力威脅綑綁在一起,就是對「一中原則」的嚴重挑戰。中國向聯合國提交正式聲明,中國將堅決行使《聯合國憲章》的《敵國條款》,就是要提醒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仍受《敵國條款》的約束。
中國作為是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一,有特殊的權利採取必要的行動。在法律制約上,就是要告誡日本,如果企圖進行軍事擴張,包括介入台海事務,就是觸犯《敵國條款》,中國是具有法律依據直接反擊。對於台灣問題的「紅線效應」,中國是不允許任何國家對「一中原則」的挑戰。這不僅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更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破壞。
根據《聯合國憲章》裡的「敵國條款」規定 ,就是國際社會對「侵略國」的行為需要「永恆警示」。對日本而言,如果她真的想要成為「正常國家」,首先就應該正視歷史,嚴格遵守戰後承諾,而不是如現在的試圖挑戰國際秩序。
對中國而言,這次引用「敵國條款」,也不只是對個別政客的警告,更加是對試圖破壞地區穩定勢力的國家,作出嚴厲的法律宣告。目的就是要提醒日本 :和平來之不易 ,歷史正義也不容被挑戰,對於試圖重走「軍國主義」的途徑,都將會受到國際法的嚴肅審判。同時,也是在間接地警告美國,不要製造「東海風暴」。
現在的東海有可能比台海更加危險,因為東海衝突沒有緩衝區。以日本現在的軍事發展趨向,正快速走向「攻擊化」的發展,如:日本有GBU-53、長程巡弋飛彈、F-35B、反艦導彈…等等。每一項都是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而現在北京已經將日本劃入「可能觸及戰爭紅線」的清單之中,只是發生衝突的主戰場不在台灣,可能是在 東海與琉球海域。
這次中國一連串的軍事動作不是在「示威」,而是明確告訴日本:如果日本再「牽拖台灣」,中國將會把「日本本土外海」視為對應戰區。
在北京眼中,東海是制約日本最有效的前沿,而非台灣。
美國的兩手策略:一邊控溫中國,一邊把日本推向前線
令人玩味的是,就在中國買了美國大豆、恢復稀土出口後沒幾天,美國居然扔出另一顆震撼彈:批准向日本出售 GBU-53/B「風暴破壞者」精確炸彈。雖然金額只有8千萬美元,金額不大但意義重大。這會讓日本首次具備真正的縱深打擊與對海攻擊能力,GBU-53/B 的三模導引能穿雲破霧,追蹤移動目標,可以在防區外發射。
這意味著:日本戰機可以不靠近中國艦艇就能射擊。同時這也讓 F-35 與 F-15J的 攜彈量也大幅提高,就能讓美日共同進行海上壓制作戰。由此可見,美日軍事合作正式跨越「防守」邊界,把日本直接推上前線共同作戰。
日本正成為「戰略錯位國」:被高市帶偏、被美國推動、卻忽略自身國力
今日的日本,正面臨國內結構性的困境。日本有停滯的經濟與嚴重的債務膨脹問題,國債占了GDP的260%,社會的高齡化與兵源不足,無解於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市早苗卻選擇用「台灣牌」與中國為敵,把日本定位為「第一線軍事大國」。都是對當前的政治形勢嚴重誤判。
對北京而言,高市的立場不僅是挑戰,更加是觸碰戰後秩序的底線。美國的軍售日本,更加是把日本推向中日軍事衝突的陰謀。只有最微妙的是,在整場風暴中,台灣異常沉默。賴清德選擇低調處理,顯然已經看出高市的「台灣論」不是助力,而是風險。
結論
總結現在的東亞局勢, 所得到的最新藍圖: 高市點燃了戰火, 美國把日本推向前線 ,中國以法理與軍事雙線反擊 ,如果日本繼續誤判情勢 ,會陷東海於戰火之中 ,台灣在這時候 ,知道保持沉默 ,因為已經嗅到危機當前。雖然這場風暴並不會馬上爆發,但它正在累積。如果台海像是一座火山;東海會像是一條沒有覆蓋的火線。未來十年東亞政局真正的決戰點,也許不在海峽中線,有可能發生在宮古海峽、釣魚島與沖繩南方的海風中誕生。對日本而言,歷史不是枷鎖,而是警告。對中國而言,紅線不是姿態,而是底線。
對美國而言,策略的推進,更需要知所節制。而對整個東亞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戰爭,而是能否避免一場不必要的「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