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才一上任,就狂踩「區域紅線」,引發北京強烈不滿。她在公開場合談及台海局勢時,以近乎挑釁的方式指責中國軍事擴張,並暗示「日本已準備與台灣站在同一陣線」。這句話,放在日本國內的「選舉語言」中,也許只是展現一種強硬的姿態;但如果放在東亞地緣政治的脈絡裡,就等同踐踏「區域敏感神經」。
而中國已作出迅速且嚴厲譴責的態度,並啟動「有選擇性的經濟反制」。這些都讓日本政府在尚未完全站穩腳步前,迎來一場突如其來的外交暴風。而高市早苗接下來的態度更是影響中日長遠的關係發展。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才一上任,就狂踩「區域紅線」,引發北京強烈不滿。她在公開場合談及台海局勢時,以近乎挑釁的方式指責中國軍事擴張,並暗示「日本已準備與台灣站在同一陣線」。這句話,放在日本國內的「選舉語言」中,也許只是展現一種強硬的姿態;但如果放在東亞地緣政治的脈絡裡,就等同踐踏「區域敏感神經」。
而中國已作出迅速且嚴厲譴責的態度,並啟動「有選擇性的經濟反制」。這些都讓日本政府在尚未完全站穩腳步前,迎來一場突如其來的外交暴風。而高市早苗接下來的態度更是影響中日長遠的關係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社會對這次高市早苗的失言反應不一。
在日本雖然並沒有做過全日本「右傾民意」的調查報告。但關於對華態度的調查中,資料顯示 :日本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是長期居高不下。根據顯示,2025 年的一項調查報告 : 約高達86% 的日本人,對中國持「不喜歡」與「不喜歡的觀感 」。 並且 ,也顯示了民眾支持極右的民粹政黨人數逐年上升。在 2025 年,日本的上議院選舉中,代表「右派民粹主義」的政黨 Sanae Takaichi派系,支持率就大幅上升。可以說,以目前日本對中國持強烈負面看法的「反中民族情緒」佔了八成以上。
所以,這次高市早苗的「反中」言論,在部分保守派眼中,只是說出了多年來大家心中的不滿而已。因為對右翼民眾來說,中國在東海的壓制、解放軍的軍機軍艦頻繁的活動,都是他們「仇中」的理由。所以可以理解,這次高市早苗的強硬放話,他們會視之為「領導力的展現」。
當然對日本務實的民眾而言,如果是因此會換來中國在半導體材料、稀土、觀光市場與農水產品上的反制,衝擊國家安全,影響經濟發展,是持反對態度的。換言之,日本人可以接受強硬,但不能接受「沒有算計的強硬」。因此,對這次高市早苗的失言,也會讓許多選民擔心她的治理能力,與拿捏現實外交的分寸。
站在美國利益為優先的立場,可以想像華府當然希望日台關係更加緊密,讓日本緊守在第一島鏈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前提是要懂得拿捏分寸。一旦日本過分激怒中國,讓局面難以收拾,將會讓美國在東亞的布局被迫提前與中國攤牌,就不是美國所樂見的。
所以對華府而言,這次高市早苗的講話不是戰略,而是麻煩。我們也看到了,美方的外交系統已多次提醒日方,「應保持溝通窗口、避免升高誤判」,對日本表達克制的期待。換言之,美國希望日本強硬,但不希望日本「脫序」。
此次中國對日本的壓力並沒有走向軍事升高,而是採取「點穴式」的精準制裁,包括:對部分日本關鍵製造業提高檢驗與進口門檻。對日本食品、海產、工業原料採取「行政延宕」。降低團客赴日比例,特別是對北海道、九州的觀光衝擊最大。日本最擔心的還是中國對日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如果這次日本的製造業供應鏈,再被卡關一次,將會重演2010年稀土限制的陰影。所以,無論民情如何靠右傾斜。日本的各大企業已經開始向政府施壓:「外交必須降溫」。
在高市風波後,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也發表了相對強硬的談話,重申台灣拒絕中國壓力、感謝日本支持。這番言論出於賴清德口中,並不意外。也許,他又有了「撿到槍」的錯覺。但是,當「日本挺台」與「台灣挑釁」畫上等號的時候,也許就是加速兩岸統一的催化劑,反而讓台灣在兩岸議題上更顯被動與承擔更大的壓力。
台灣本來就位於美、中、日的三角競逐第一線,此時高市挑釁,賴清德同聲「共振」,給了北京反制台灣的藉口,反而更陷台灣於「大國對撞」的風口浪尖上。
觀察近20年中日關係,有三個常態: 1. 政治冷而經濟熱。2. 軍事戒備卻外交維持接觸。3. 領導人言論碰撞,引發急凍。而這次高市早苗事件也恰好再次證明,日本政治人物的言論,正是中國評估中日關係的第一指標。預測未來中日關係的狀態,中國將更加政治與經濟態度一致。
日本要面對的是稀土、半導體材料、食品等品項會不會被進一步的擴大制裁。對於這次高市早苗的口舌招尤,中國絕不會不了了之,只有高市道歉,收回不當言論,才能平息風波。高市如果不為自己的「失言」道歉,等於代表日本國策的轉向。
高市早苗的失言,衍生中日關係長久以來的根本問題。任何政治人物當然都可以表現強硬態度,但是沒有策略的強硬才是麻煩的製造者,帶來災難的傷害。高市早苗或者日本,也許應當從這件風波中學到想要「避免屈服」,就要先「避免衝突」。同時也讓世人看到了甚麼是「一言興邦 ,一言喪邦」的實例。而台灣也必須理解,在大國博弈的環境下,任何言論都可能被當成政治利用的槓桿,成為改變命運的變數。
相關推薦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10日出席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對解放軍阻止美國在第一島鏈取得空中優勢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
美國鷹派人物、前副國家安全顧問、現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博明(Matt Pottinger)表示,中國大陸即使不發動全面戰爭,也可能在四年內以經濟或行政手段在台灣引爆「極嚴重危機」,恐怕「讓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很多領袖夜不能寐」。他批評特朗普不重視國安,大幅削減白宮國安決策人力,部分職能甚至轉交輝達總裁黃仁勳等非正式顧問之手。
據美國媒體援引匿名知情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現在面臨著「巨大壓力」,因為中國已表明態度,不願意向美國出口更多稀土等關鍵礦產。所以,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等特朗普政府官員,又開始對媒體大肆宣揚:美國希望與中國溝通,且(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進行通話。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出台出口管制政策,已對稀土磁鐵行業引入了跟蹤系統。中方的追蹤系統已於上周生效,要求生產商在線提交包括交易量和客戶名稱在內的額外信息。
據彭博社報道,繼大陸和美國上月就關稅問題達成共識後,兩國圍繞晶片和稀土的對峙愈演愈烈。有專家指出,現階段中國大陸比美國的影響力更持久,美國想要擺脫對大陸稀土的依賴還需要10年時間,而大陸企業已經開發出大多數美國晶片的有效替代品,大陸在這場對峙中正在取得進展。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中國在稀土供應鏈上的成功,改變了貿易談判中的力量平衡。」中國掌握著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權,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濫施關稅後,中方出台一系列稀土出口管制,為中方提供了對美博弈的籌碼。
中國海關周五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稀土磁體出口受中美貿易戰而大幅減少,5月份進一步下降,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影響了對所有國家的銷售,中國4月份稀土磁體出口總量約減少一半,5月份再次減半至1238噸。
路透社7月9日報道,自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禁運後,中國去年12月就以限制礦產品輸往美國應對。儘管禁令當前,但仍有高達3834噸稀土在去年12月至今年4月,借道泰國與墨西哥運抵美國,其後不乏中國公司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