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運載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中午12時1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約10分鐘後,船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應急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太空微小碎片撞擊推遲返回。總指揮部決定實施應急發射,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和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迅速進入待發狀態,啟動16日應急發射流程。
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運載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中午12時1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約10分鐘後,船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應急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太空微小碎片撞擊推遲返回。總指揮部決定實施應急發射,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和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迅速進入待發狀態,啟動16日應急發射流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劉烽說,這次應急發射,火箭系統有三個不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不變,火箭基本的技術狀態維持不變,火箭飛行總體方案基本不變。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為無人狀態,裝載了航天食品、航天藥品、新鮮果蔬、針對神舟二十號飛船舷窗裂紋的處置裝置等,後續將作為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的返回飛船。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神舟二十二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應急發射任務,其成功發射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多維度的重大意義,包括:
一、驗證並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此次任務是對我國載人航天 「發一備一」滾動備份模式與應急救援值班機制的實戰檢驗。任務僅用 16 天完成全部發射準備工作,創下載人航天發射準備時間新紀錄,證明該體系能快速應對太空碎片撞擊等空間突發狀況,為日後航天員在軌安全與任務連續性築起堅實防線。
二、實現技術創新與突破:任務開創 「無人上行、載人下行」的全新模式,通過簡化設備騰出空間,使貨運量達近 600 公斤,較以往神舟飛船上行貨運量翻倍。同時其搭載的三重數據融合技術、高性能星載計算機等,大幅提升了航天器的運算與故障應對能力,為後續航天器技術升級提供了實踐參考。
三、夯實空間站常態化運營基礎:神舟二十二號搭載航天食品、藥品及神舟二十號舷窗裂紋處置裝置等物資,既解決了當前在軌任務的緊急需求,又以高效貨運模式為中國空間站的長期運營提供了穩定補給方案,助力空間站逐步進入 「用得起」「隨時修」的成熟運營階段。
四、帶動多領域技術協同發展:航天技術向來是高新技術的風向標,此次任務中火箭制導控制、推進系統,飛船環控生保、測控通信等技術的優化,會輻射帶動電子、材料、機械等眾多行業的技術革新,為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形成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
五、吸引人才並弘揚航天精神:任務的圓滿成功進一步提升了航天事業的公眾關注度與影響力,不僅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航天及高新技術領域,充實科研隊伍;更以航天人攻克難題的實踐,弘揚自強不息的航天精神,激勵各行各業奮力拼搏,為航天事業長遠發展積蓄精神力量。
相關推薦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6月17日宣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為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寫下重要里程碑,這也是繼1998年神舟載人飛船後,時隔27年再度進行此項試驗。
神舟二十一號 10 月 31 日深夜發射成功,張陸率 90 後武飛、80 後張洪章飛天,創年齡梯隊、快速對接、哺乳動物實驗三首次,現場民眾熱情送行。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於 11 月 1 日 4 時 58 分與神二十會師,完成第 7 次太空相聚。3.5 小時對接創紀錄,兩指令長三年再同框,6 人拍全家福報平安。
當地時間3月28日中午,緬甸中部發生了里氏8.2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的實皆省。
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28日透過國家電視台宣布,此次強震造成嚴重傷亡,首都奈比多、最大城仰光和第二大城瓦城陸續傳出災情。
緬甸發生強震,中國第一時間啟動人道救援行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致慰問電,並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援助,中國多支救援隊也抵災區。相較之下,美國的援手卻不見蹤影。
美國副總統萬斯與妻子烏莎3月28日訪問格陵蘭。美國駐當地官員試圖挨家挨戶邀請當地民眾與烏莎進行交流,卻遭到拒絕。萬斯夫婦最後取消大部份行程,只是在美軍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逗留3小時就草草結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