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在 11 月 24 日的報道,中國造船正成為全球船東邁向綠色發展的重要夥伴,這也引發了日本同行落於人後的焦慮。報道指出,日本航運業人士呼籲日本業界加強團結協作攻關新技術,聚焦氫、氨等下一代燃料動力船舶的研發,以應對國際海事組織(IMO)2050 年的航運業淨零排放目標,以及中國在綠色船舶領域的競爭壓力。
日本造船及航運企業已聯合成立「綠色船舶規劃設計中心(GSC)」,瞄準新一代綠色動力船舶研發工作。GSC 代表理事、日本造船聯合公司(JMU)前社長三島慎次郎表示,日本必須布局下一代燃料動力船舶研發。
今年 10 月,一場原定要通過全球航運業淨零排放框架的特別會議,遭遇戲劇性轉折。在美國、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強烈反對下,IMO 會議決定將淨零框架表決推遲一年。這一「延期」不僅是程序性的延期,更是全球航運減排進程的延期。
不過三島指出:「脫碳浪潮勢不可擋,貨主與航運公司均在重點推進相關工作。」言外之意,日本造船企業需做好充分準備。三島坦言,「中國已轉變航向」,瞄準下一代燃料動力船舶的研發。他補充道,中國正積極推進相關研發項目並構建供應鏈,為 IMO 相關舉措落地做好準備,而日本在這些方面的進展已落後。
三島說:「在從煤炭向石油轉型的過程中,英國造船企業因資本投入和技術研發不足,喪失了主導地位並陷入衰退。」鑒於當前航運業正從燃油向替代燃料轉型,三島呼籲日本造船企業通過協作推進技術研發。
「若沒有『日本團隊』的理念,我們無法在替代燃料船舶的國際競爭中勝出。」他說。
近年來,受中韓競爭對手成本優勢衝擊,日本多家大型造船企業被迫退出市場,行業規模持續萎縮。三島表示:「儘管日本造船業規模達 2 萬億日元(約合 905.36 億元人民幣),但在國防和經濟安全層面,造船企業的價值與其他制造業企業截然不同。」
日本自然資源匱乏,石油、煤炭、液化天然氣(LNG)、鐵礦石及糧食等關鍵物資高度依賴進口。基於這一現狀,三島強調:「我們必須建造本國的船舶來運輸這些資源,否則只能被動接受其他國家提出的船舶價格和交付周期。」三島指出,作為經濟安全政策的一部分,日本應在本土制造 LNG 運輸船、超大型油輪(VLCC)、用於運輸煤炭等大宗散貨的散貨船,以及鐵礦石和糧食運輸船。為提升本國造船能力,他著重強調了研發的重要性,稱行業競爭力取決於造船流程的上遊環節。
針對中、俄、美參與北極地區資源開發的動向,三島說:「即便美國有意制造北極科考船和北極資源勘探船,其造船產業也不具備相應實力。」他認為,為獲取國際話語權及資源開采權,日本也需參與北極開發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