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咬著脆甜的蘋果,很少有人會想到,這顆家常水果的名字其實是「後來者」。
古人給它取的雅稱「林檎」,美到藏著一幅畫,如今我們少有人提及,日本人卻珍視了上千年,至今仍在使用。
每天咬著脆甜的蘋果,很少有人會想到,這顆家常水果的名字其實是「後來者」。
古人給它取的雅稱「林檎」,美到藏著一幅畫,如今我們少有人提及,日本人卻珍視了上千年,至今仍在使用。
漢代時,蘋果從西域來到中原,當時人稱它「柰」,只是這時的「柰」個頭小、味偏酸澀,反倒因香氣濃郁成了貴族的薰香好物,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裡都提過它的身影。
到了魏晉南北朝,經過培育的「柰」口感變佳,「林檎」這個名字也應運而生。
「林」是樹林,「檎」指禽鳥,意為「引得鳥兒來棲的林中果」,光是念著,都能想像紅果掛枝、群鳥啄食的生動畫面。
這名字不僅風靡唐宋,還隨著遣唐使飄洋過海到了日本。
因為日本自古受漢文化影響深遠,漢字不僅被引入書寫體系,還成為文化、生活領域的常用文字,「林檎」既雅致又貼合水果特質,便被原封不動地留下來。
如今走在日本街頭,超市的蘋果、菜單上的蘋果甜點,標的都是「林檎」(日語發音ringo),成了唐文化流傳的小見證。
至於我們為何改口叫「蘋果」?
元朝時西域引進了更大更甜的新品種,當時人稱「平波」,取其表皮平整如波紋之意。
到了明朝,「平波」被簡化為「蘋果」,好寫好念,慢慢取代了「林檎」。
一顆蘋果,兩個名字,藏著千年的文化軌跡。
「林檎」雖不再是日常稱呼,卻因日本的堅持,讓我們能透過這兩個字,觸摸到古人取名時的浪漫與巧思。
下次吃蘋果時,不妨試著叫一聲「林檎」,才算沒辜負老祖宗這份滿是詩意的命名。
相關推薦
2025 年 4 月 30 日,美烏簽署《烏克蘭 — 美國礦産資源協議》,協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掠奪?回顧近 200 年前的美國對我國發起的首場貿易戰,答案便清晰可見。
5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
巴印衝突引發廣泛關注,網上盛傳在衝突的一小時內,中國武器以「六比零」的戰績擊敗法國最强戰機、俄羅斯戰機和以色列無人機。中國武器的亮眼表現吸引了全球目光,僅憑藉服役的殲-10戰機(2005)和約服役的霹靂-15導彈(2016),便在實戰中壓制了價值高昂的對手。
2025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加徵關稅,試圖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蘇,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出口超越進口。可是,不足多少周,美國政府又主動商議取消和暫停大部份關稅,部署其它手段進行脅迫打壓。回顧近二百年中美貿易關係的演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欺壓經歷五個階段,中國已從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反擊,在歷史進程中實現了强勢崛起。如今的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美國此番目的難以達成。
2025 年 5 月19日,《紐約時報》發表「一個屬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一文,聚焦中美發展軌迹對比,引發國際輿論對全球格局變革的熱烈討論。文章以中美在科技、産業與政策層面的反差為切入點,既肯定中國十年發展成就,也暗藏對 「捧殺」 風險的警示。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月3日發文報道,中國在全球藥品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美國高度依賴中國生產的藥品原材料。由於中國幾乎控制著美國藥品供應的「命脈」,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不僅無法實現在岸生產藥品的目標,反而可能導致一些醫藥公司放棄美國市場。
荷蘭光刻機製造商阿斯麥爾ALMS首席執行官CEO克里斯托夫·富凱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警告,美國芯片出口限制,不僅會削弱ASML在半導體行業的主導地位,還將適得其反,進一步促進中國自立自強。
據日媒透露,日方將在與美關稅談判中提出針對中國的一攬子合作方案,重點聚焦因中美緊張局勢而中斷的中國稀土和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鏈,日方希望以此為重點與美國展開合作。報道認為,在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為關稅戰“最大目標”的背景下,日方推出這種具有“針對性的方案”試圖爭取美方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