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管局宣布調整公立醫院殮房遺體存放的收費方案,將免費存放期由原先引發爭議的3日大幅延長至28日,此舉回應了社會廣泛關切,值得肯定。
然而,這一政策調整的「時機」,卻令人感到遺憾與不解。就在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剛結束、社會氣氛趨於敏感之際,一項原本屬於後勤性質的行政收費安排,竟因初期方案欠周詳而演變成全城關注的社會議題。
從最初「僅免費3日」的公告引發民怨,到局長出面解釋、業界質疑、輿論批評,再到最終「從善如流」修改為28日,整個過程消耗了大量社會關注力,也為政府形象帶來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近日,醫管局宣布調整公立醫院殮房遺體存放的收費方案,將免費存放期由原先引發爭議的3日大幅延長至28日,此舉回應了社會廣泛關切,值得肯定。
然而,這一政策調整的「時機」,卻令人感到遺憾與不解。就在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剛結束、社會氣氛趨於敏感之際,一項原本屬於後勤性質的行政收費安排,竟因初期方案欠周詳而演變成全城關注的社會議題。
從最初「僅免費3日」的公告引發民怨,到局長出面解釋、業界質疑、輿論批評,再到最終「從善如流」修改為28日,整個過程消耗了大量社會關注力,也為政府形象帶來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我們當然相信,醫管局的初衷是希望善用資源、引導家屬盡早安排先人後事,並非意圖增加市民負擔。
然而,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不能只看其「內容」是否合理,更必須審視其「推出時機」是否恰當。
在選舉這個高度敏感的時間窗口,政府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被放大解讀。
一項涉及民生、觸及市民情感的政策,即便最終結果是好的,若過程充滿波折與爭議,也容易被解讀為「擾民」、「不近人情」,甚至被反對勢力用來渲染「政府與民為敵」的敘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政策最終修正,公眾的不信任感可能已悄然滋生。
回想過去,無論是食環署在選舉前夕突然加強對街市攤販的執法,還是這次殮房收費的風波,都讓人不禁思考:政府內部是否缺乏一個有效的「政策時序協調機制」?
在重大政治活動前,是否應對可能引發廣泛討論的非緊急政策進行審慎評估,甚至暫緩推出?
這些看似「技術性」的行政安排,若缺乏整體政治考量,便可能在無意間破壞由特首與高官們辛苦營造的穩定氛圍。
這並非誇大其詞,而是基於過往經驗的合理警惕。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欠缺政治智慧的施政方式,極易被反對勢力利用並無限放大。
在2019年的社會動盪中,我們已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民生政策的細微失誤,只要觸動市民情緒,就會被迅速包裝成「政府壓迫」的象徵,進而點燃更大規模的不滿與抗爭。
如今雖然社會恢復平穩,但反對勢力仍未消失,只是轉入更隱蔽的運作模式。
他們正伺機而動,尋找任何可以製造矛盾、撕裂社會的縫隙。
一項在錯誤時間推出的爭議政策,恰恰就是他們最樂見的「導火線」。
因此,為官者不能只埋首於行政程序,更要有「防禦性思維」,預判政策可能被如何解讀與操弄。
正因如此,今天的管治團隊更應深刻汲取2019年的慘痛教訓。
穩定得來不易,任何輕率的決策都可能成為前功盡棄的開端。
為官者不僅要專業,更要具備宏觀的大局觀與敏銳的政治智慧。
在「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機械執行指令的官僚,而是能夠審時度勢、懂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的領導者。
一項政策,縱有千般好處,若在錯誤的時間推出,也可能被扭曲為政治攻擊的武器,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特區政府的公信力與社會的和諧基礎。
盼此番殮房收費的波折能成為一記警鐘。
未來在重大公共事務的決策與宣佈上,相關部門務必三思而後行,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評估政策的社會影響與政治時序,避免在不恰當的時機為社會增添不必要的紛擾。
畢竟,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才是所有施政得以順利推行的基石。
在選舉當前,少一些爭議,多一些安撫,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管治之道。
為官一日,當思大局,慎始慎終,方能行穩致遠。
相關推薦
公立醫院殮房明年起由免費改為按日收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今日下午一點,醫管局會在總部公布對優化公院殮房收費方案。他指,考慮市民意見後,將現有提出的免費日期,由3日延長到28日。他指,隨人口老化,公院逝世人數增至現時約41000人,現時存放在公院殮房遺體平均日數達三星期,個別個案超過一個月,甚至超過一年,情況並不理想,因此需引入收費,強調不是為了增加收入。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