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復興與香港法治:新一代如何尋回文化根脈?

avatar

陳思伊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思伊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025年10月23日,在紫荊文化論壇的現場,香港大學法學院政治理論講席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貝淡寧教授以「儒學復興及其對香港的意義」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多元、以法治為根基的社會,若能同時強化文化認同、活化儒家思想,將可在制度與傳統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這番言論引起不少共鳴:在一個以普通法制度為基石的城市,談儒學,會否顯得「離地」?對此,筆者作為香港大學生,反而認為——未必。正因為制度與文化存在張力,才更需要探索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尋回屬於香港的文化根脈。

一、內地復興與本地傳承:從制度差異看儒學現狀

近年內地的儒學復興可謂聲勢浩大,「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貝教授曾提及山東地方官在晉升考核中,會參照其對父母是否盡孝——這樣的制度設計雖有爭議,卻展現了傳統倫理對現代官僚體系的滲透力。但香港的情況不同。我們無需複製內地經驗,而是要尋找自身的文化語境。儒學在香港從未真正中斷,尊師重道、長幼有序等價值仍根植於家庭與校園生活中,甚至反映於政策設計,如政府鼓勵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公屋並提供租金優惠,正是一種制度化的孝道實踐。問題在於,年輕一代如何與這套價值重新對話。當「儒學」被簡化為背古文、聽說教,它就難以產生共鳴。文化要進入生活,必須讓青年成為主體。儒學的現代詮釋,應該從「被教導」走向「自我解讀」。

二、跨學科視野:法律與儒家思想的對話

在香港高校的課堂上,法治與人文的界線正被重新劃定。身為一位擁有LLB和LLM背景的大學生,我發現越來越多法律學者開始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審視制度。課堂上,我們討論過孔子的「仁」與孟子的「義」是否仍能啟發現代法律倫理,這不僅是學術好奇,更是制度反思。今日的法治教育,若只關注條文與判例,便難以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的法律人。將儒家倫理納入法律討論,不是要取代規範,而是讓制度更有溫度、更貼近社會。當青年法律人開始追問:「公正能否與仁愛並行?」——這正是香港法治成熟的表徵。

三、校園實踐:從課堂到生活的文化再造

文化復興不僅發生在學術討論中,更在日常互動裡悄然萌芽。筆者在LLB時期修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授課教授俞秀玲以平等對話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論語》。一場關於「孝道」的交流會成為轉折點:同學們不再只是聽講,而是從自身經歷出發談家庭關係的衝突與和解。討論之後,學生自發成立讀書會,將《論語》章句與當代議題對照討論。儒學由此脫離書本,變成理解自我與世界的語言。這種由下而上的文化內化,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

四、從制度推廣到民間活力:文化傳承的兩股力量

除了課堂,筆者也曾參與文化機構舉辦的非遺展示活動。古法造紙術的演示令人嘆為觀止,筆者親手抄出一張紙的瞬間,真切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然而,活動結束後,觀眾多半拍照打卡便離場,「熱鬧過後的沉寂」令人反思。制度化推廣固然重要,但若缺乏青年群體的持續參與,文化復興終將淪為短暫表演。文化傳承不能僅靠政策輸送,還需要民間的熱情與創意來接力。制度提供框架,民間注入靈魂;只有兩者並行,文化生命才能長久。

五、結語:法治與文化並行不悖的香港道路

總結而言,香港完全有條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化建構之路。讓法治與儒學在新一代青年身上融合互動。貝淡寧教授的觀點恰好點明關鍵:法治提供穩健的制度基石,文化認同賦予社會精神歸屬。未來的香港,無需複製內地的「儒學復興」模式,而應以創新思維將傳統價值融入城市治理與教育實踐。大學生可以成為文化塑造者,從課堂討論到社區實踐,把「仁義禮智」的精神轉化為公共行動。當獅子山精神遇上儒家智慧,當法治精神與人文關懷並肩而行,香港便不再在「制度」與「文化」之間搖擺,而是在兩者交融之處,找到屬於這座城市的自信與力量。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