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盡力過已很足夠!

avatar

周美華

教育界
作者:

周美華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025年最新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香港青少年正面對精神健康困擾,包括抑鬱、焦慮與壓力問題情況值得社會高度關注。 

根據「2025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顯示, 約25.9%的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症狀 , 22%有焦慮問題 , 20.8%感到壓力爆煲 ,這些學生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心理支援。 

而香港家庭福利會在2024年的調查中指出, 超過一半(52.8%)的青少年認為本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不理想 ,其中 14.3%更認為情況非常不理想 ,比去年上升近5%。 

此外,香港青年協會的研究發現, 中六學生的抑鬱指數最高,平均達22.3分 (以CES-D量表計算),即使是中一學生也有17分,顯示抑鬱情緒在不同年級普遍存在。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被視為人生的分水嶺,決定著升學與未來的方向。尤其是就讀Band One學校的學生,身處競爭激烈的環境,往往被期望取得卓越成績。他們不僅要應付繁重的課業,還要承受來自學校、家長甚至同儕的無形壓力。這種長期的心理負荷,令不少學生出現焦慮、失眠,甚至抑鬱症狀。

很多人以為Band One學生成績好、資源多,應該比較輕鬆。但事實恰恰相反。這些學生往往自我要求極高,害怕辜負別人的期望。他們每天早出晚歸,補習、溫習、模擬試輪番上陣,生活幾乎只剩下讀書。在這種「不能失敗」的氛圍下,學生容易感到孤獨、無助,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有些學生因長期壓力而患上抑鬱症,但卻不敢向家人或老師傾訴,怕被標籤為「唔夠堅強」。這種沉默的痛苦令人心痛。抑鬱症不是懶惰,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心理創傷的反映。當學生開始對學習失去興趣、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的念頭,社會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要讓學生重新得力,社會各界必須共同努力。家長應該多聆聽孩子的心聲,給予理解與愛,而不是一味要求成績。老師也應該在課堂外關心學生的情緒狀況,建立一個安全、包容的學習環境。學校可以設立心理輔導資源,鼓勵學生尋求幫助,減少對精神健康的污名。 

教育不應只是追求分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品格、抗逆力與幸福感。一個真正成功的學生,不是考到多少分,而是懂得照顧自己、關心他人、勇敢面對挑戰。當我們願意放下「成績至上」的執念,給予學生更多空間與支持,他們才能真正成長,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