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永不止息的愛有何重要?

avatar

周美華

教育界
作者:

周美華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當代香港社會面對著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尤其是25至39歲男性群體的情況更為明顯。這不僅是一個公共衛生議題,更是一個家庭與社會共同需要正視的警號。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提供足夠的情緒支持與心理關懷,避免他們在壓力中迷失方向。 

現今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許多家庭只有一至兩名子女。這種情況雖然讓家長能集中資源培育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讓子女承受過多的期望與壓力。他們缺乏兄弟姊妹的陪伴與傾訴對象,情緒往往無處宣洩。當面對學業、事業、人際關係等挑戰時,若無適當的出口,容易陷入抑鬱、焦慮甚至絕望。 

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城市,學業與成就常被視為衡量成功的標準。然而,情緒教育卻往往被忽略。家長應該明白,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韌性同樣重要。從小培養子女表達情緒的能力,例如透過繪畫、寫作、音樂或運動來抒發內心感受,是建立健康心理的關鍵。 

此外,家長應該鼓勵子女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壓抑或否定他們的情緒。當孩子說「我很累」、「我不開心」時,不應以「你還年輕,不懂什麼是辛苦」來否定,而是以「你願意跟我說說嗎?」來開啟對話。 

真正的關心不在於物質供應,而在於心靈的陪伴。家長應該定期與子女進行深入的交流,不只是問功課做了沒、考試成績如何,而是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問問他們最近有沒有遇到困難、是否感到孤單、有沒有什麼煩惱。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支持。 

更請不要把你的關懷當作獎勵才付出,要孩子做了你想的事你才關心他們。父母對孩子是否真心無私付出他們是感受到的。不是要他們考試第一才換取你的一點關心,請多點說:「只要你真心努力過,無論成績如何爸爸媽媽一樣的愛護你。」同時,家長也要學會放下「權威」的姿態,讓子女知道他們可以在不被批判的情況下表達自己。建立一個安全的家庭氛圍,是預防心理問題的第一步。 

許多家庭在子女出現明顯異常行為時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例如突然沉默寡言、拒絕社交、成績急劇下滑、甚至出現自殘行為。這些都是警號,但往往已經是情緒積壓到極限的表現。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就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及早介入,尋求專業協助。 

除了家庭,學校與社區也應該成為子女的情緒支援網絡。家長可以鼓勵子女參與課外活動、志願服務或興趣班,讓他們在不同環境中建立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感。若發現子女有持續的情緒困擾,應主動尋求心理輔導或社工協助,而不是羞於求助。 

子女的成長不只是身體的發育,更是心靈的成熟。在這個資訊爆炸、壓力沉重的時代,家長的關懷與陪伴是他們最堅固的防線。請不要忽略那些沉默的訊號,也不要以為「他們還小,不懂事」。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理解、被接納、被愛。讓我們一起守護他們的心靈,讓生命不再在沉默中消逝。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