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香港社會面對著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尤其是25至39歲男性群體的情況更為明顯。這不僅是一個公共衛生議題,更是一個家庭與社會共同需要正視的警號。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提供足夠的情緒支持與心理關懷,避免他們在壓力中迷失方向。
現今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許多家庭只有一至兩名子女。這種情況雖然讓家長能集中資源培育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讓子女承受過多的期望與壓力。他們缺乏兄弟姊妹的陪伴與傾訴對象,情緒往往無處宣洩。當面對學業、事業、人際關係等挑戰時,若無適當的出口,容易陷入抑鬱、焦慮甚至絕望。
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城市,學業與成就常被視為衡量成功的標準。然而,情緒教育卻往往被忽略。家長應該明白,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韌性同樣重要。從小培養子女表達情緒的能力,例如透過繪畫、寫作、音樂或運動來抒發內心感受,是建立健康心理的關鍵。
此外,家長應該鼓勵子女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壓抑或否定他們的情緒。當孩子說「我很累」、「我不開心」時,不應以「你還年輕,不懂什麼是辛苦」來否定,而是以「你願意跟我說說嗎?」來開啟對話。